党建引领下的文化建设
虹桥机场新村位于长宁、闵行两区交界处,占地1.69平方公里,居民常住户2451户,实有人口7068人。虹桥机场新村教学点是居民区党建引领下的小区精神文化阵地,是依靠文体团队骨干支撑的居民自治家园,是充分借力周边政企力量,聚合力、惠百姓、创特色的居民教育的温馨港湾。2011年被评为上海市老年人标准化教学点、长宁区教育规范化建设试点先进单位。
一、党建引领:传递党的声音
虹桥机场新村居民区党总支是长宁区党建金奖标兵单位,多年来,居民区书记始终重视小区文化阵地建设,把“党建引领文化惠民”作为居民区党组织的工作重要内容之一,以党建引领推动教学点规范化建设。
一是努力做到组织建设核心化。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是小区第一责任人,党总支副书记主抓居民区教育工作。三年中,程家桥街道党工委领导以联络领导的身份多次参与了教学点骨干工作例会、居民区教学点汇报演出活动以及各类广场团队展示活动。
二是努力做到管理体制标准化。每年年初,通过教学点骨干会议,由主抓工作的居民区总支副书记通报新一年街道财政下拨经费情况及使用安排,通报本年度教学点教师授课费使用计划安排,汇报全年教学点日常教学和主要活动计划安排,强调本学年度教学点教室、活动室使用规范和具体课程时间安排。
三是努力做到制度管理自治化。教学点各个团队的骨干、队伍的领队,基本上都是中共党员。党员负责带队伍,保证了教学点工作的严肃性,通畅了小区党组织通过组织领导了解教学点的教学情况;党建引领,把支部建在团队上,自治组织有了中心,党组织的凝聚力使得整个队伍更加向心。
二、五自模式:缔结邻里纽带
在居民区开展群文教育教学活动,最难的就是教育资源和群众热情。教学点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奉献、自我策划,最终获得了自我价值的实现。“五自模式”以草根文化滋养社区教育,用真情实意缔结邻里纽带,促成了自治家园愈加浓郁的温馨氛围。
一是自我管理。要让教学点各个班级、团队实现“自己管”,居民区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内部的自检和推荐,推选出班长、课代表协助上课老师管理日常事务。居委会仅提供活动场地,而场地的维护清洁、服装道具器材的管理、活动时间的协调安排都是由团队自主管理。每月一次的班长工作例会、协商制定日常管理制度,自愿参与、自主管理的自治氛围保障了教学点以一种群众自治组织工作方式良好运作。
二是自我教育。在文艺团队建设过程中最大的瓶颈口就是教学资源的匮乏。出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称职的老师难以寻觅。团队成员们正视现实,不靠不等,自觉去老年大学充电、上网收集资料、购买音像教材。大家一起学习、商讨,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创编,最后形成独具一格的自我教育的学习形式。
三是自我奉献。在每月的20日,团队成员参与社区的为民服务活动,编织小组免费为居民织补衣物。汶川地震发生后,爱心妈妈编制组的学员们日夜赶制了150套绒线衣和帽子手套送往灾区。2009年特奥会期间,她们为到访小区的特奥运动员和教练们每人送上一套绒线围巾和手套。她们每年还为小区的孤老、独居老人、困难学生送上编织的御寒织物,她们用心血编织出爱心和温暖,不仅暖人身更是暖人心,得到社会的普遍赞誉。大家在团队中融为一体,与其说是个大集体,不如说是个大家庭。合唱班的王老师患癌症住院,学员们自发捐赠6000元。王老师将感动化为行动,再一次顽强地站上讲台。读报小组的徐老师在80寿辰当天意外收到了“小辈”们送来的生日蛋糕,温馨的邻里情感在这里汇聚,在这个团队里奉献无限、大爱无言。
四是自我策划。团队定期召开工作例会、活动筹备会、团队年会。在小区开展的大型活动中,成员们自己策划、自己排练、自己展演。为了准备10月金秋在红枫广场举行的邻居节晚会,团队成员们早在9月初就开始秣马厉兵,直至10月下旬一场温馨、精采的晚会如期呈现在小区居民的面前。每逢新春佳节,作为“一家之主”的团队负责人都会精心安排迎新年会。届时学员们自带菜肴、点心、瓜果与大家一起分享,同时展歌舞、叙友谊、谋发展。
五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无论是小区的演出还是在区街两级的各类文化展示活动,各团队的学员们都力争好名次,更上一层楼。在集体荣誉面前,在排练过程中、小至一招一式,大到整体效果都会认真对待,精益求精。演出前,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对节目进行点评并鼓动士气。在演出时。学员们互勉互励,充满自信以最佳的状态登上演艺小舞台,在不断进取中实现自身价值,走上人生大舞台。
三、文化惠民:提升精神文明建设
凝聚群众,实质惠民。在居民区开展文化阵地建设,用艺术来感染人、鼓舞人、引领人,从而达到“三聚”效果:
一是聚人。即是聚人气、聚才情。通过不懈的演出活动不断扩大教学点社会影响力,使得团队产生磁石般的向心力效应,不仅吸引了本小区的居民,还吸引了周边居民小区的居民。与此同时,教师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他们坦言:“这里的文化教育氛围的‘诱惑力’实在太大”。舞蹈课崔老师动情地说:“我在这里获得的尊重和成就感,是用金钱买不到的,这个志愿者我当定了!”
二是聚力。即是聚集了人力物力、创新实践能力。丰富的文化活动成为居民业余生活中的聚焦,而聚焦的结果促进社区文化的逐浪高,由此铸成虹桥机场新村居民心中的文化品牌。街道、社区共建单位、兄弟单位纷纷要求在这个平台上“资源共享,双赢互利”。
三是聚心。即是汇聚民心。直面小区居民的个性化的多元诉求是基层工作的务实精神和创新动力。文化阵地的建设,吻合百姓的需求,创设了互动平台,使得居委会在管理中更容易找到着力点,使得矛盾化解更容易找到突破口,使得民心诉求更容易找到倾听者。
四、创新发展:形成社区口碑品牌
寻找资源、整合资源、服务教学,是居民区教学点工作的重要一环。让社区党员满意、让社区群众满意、让社区单位满意,是我们的不懈追求。抓牢“三个满意度”,不断深化教育教学的惠民内涵。
一是组织“和谐之声”文化展演。教学点活动开展好不好,学员们自己说了还不算,需要社区范围内的综合评价来打分。教学点把“和谐之声”文化展演作为教学点学员们的集体展示,每年定期“搭台唱戏”。声乐班、沪剧班、舞蹈班、拳操班、健身操班等队伍纷纷亮相登场。为了把展演内容搞得更丰富,群众反响更好,演出还经常邀请程桥社区相对成熟的表演队伍和优秀节目,邀请周边社区单位特别是空姐空少、民航系统职工来点亮社区舞台。书法班、摄影班还利用演出间隙在小区广场布展学员作品,使得社区教育氛围更加浓郁。目前,组织策划 “和谐之声”系列展演活动36场、特色活动94次。
二是开展“拂晓课堂”教学活动。教学点紧抓“需求为导向,服务为目标”,以党建带团建,让青年志愿者成为奉献服务的排头兵。利用教学点资源,关注外来务工子女的假期生活。每年寒暑假期间,利用教学点春秋两季学期间隙,使用教学活动场地开展服务青少年的“拂晓课堂”兴趣课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三年间开展了“新春书法课堂”、“折纸绘祖国”、“趣味手语课”、“课间健康操”、“环保小卫士”等兴趣课堂活动36场,并努力整合周边资源、借助企业力量,组织了“参观东航培训中心”、“参观陈毅纪念馆”、“参观T2航站楼”、“参观公务机停机坪”等考察学习活动4场。在社区教育的滋养下,项目负责人被评为2011年度长宁区创先争优优秀共青团员,“拂晓课堂”被评为2012年度上海市居民区团建优秀项目奖。
三是举行“邻家讲堂”社区宣讲。2014年4月居民区教学点为拓宽居民群众的文化受益面,关注小区在职党员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展每月10日的“邻家讲堂”,用文化的声音,传递邻舍隔壁的正能量。打造居民自己的讲堂,重视利用好教学点资源,重视发挥好文化传播作用。邀请原上海第六人民医院王琰教授主讲《颈椎病防治》、长宁社区学院缪思捷主讲《音乐欣赏与声乐演唱技巧》、国晖律师事务所金玉珍律师主讲《恋爱婚姻中的财产问题》、《邻里矛盾中的法律问题》、国家高级营养师周永平主讲《营养饮食干预慢性疾病》。“邻家讲堂”把名师、专才“请进门”,极大地提升了社区教育在小区居民中的影响力,让居民们感到“家门口的教学也是有水平的。”
社区教育品牌的形成,使得教学点在居民区的吸引力进一步提升,教学点的学员群体也从较为单一的退休居民,拓展到有青少年、新上海人、在职职工参与的覆盖面更广的教育群体。
在虹桥机场新村教学点,用自治管理来促进新陈代谢,各支队伍在竞争中不断推陈出新;用诚心奉献服务居民群众,各种情感在凝聚中不断触动心灵;用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化教育的执着,不断丰富和滋养居民区教学点的建设,不断凝聚和写就“社区教育福泽社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