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青年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上海纺织装饰有限公司

我们正处在一个转换的时代——个全新的交流时代正在代替老朽的、运转不灵的传播时代。在这个由微博推动的、正在到来的交流时代,如果我们还没能跟上它的脚步,那么就可能会被这个时代所抛弃。 ——谢尔·以色列《微博力》

21世纪的信息时代,微端、微博、微信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微博取代博客成为时下最主流的信息分享平台,微信成为比短信更为快捷的即时通讯工具,传统媒体的单向度线性传播模式被逐渐打破,全民皆媒体的自媒体时代已悄然来临。它们以便捷性、即时性、自主性、互动性等特点满足了青年对新鲜事物的多元化追求,且充分整合了用户的时间碎片,因而受到青睐。根据2013年中国社会媒体调查:网民平均年龄25岁,10—40岁占80%,其中89%的网民拥有微博,截至2013年上半年,微博用户突破5亿,使用率高达60%以上,超过42.9%的世界平均水平。微信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已突破4亿用户,且以25—29岁年龄段用户占主流。可以谨慎地预测,“微青年”的增长还将持续。从开放平台到熟人朋友圈,从好友模式到互为粉丝,从微博大V到陌生人,通过“微平台”的社交工具,形成了庞杂的社交网络,以极强的渗透力和吸引力,成为影响青年员工思想行为的一股强大力量。

一、微时代青年员工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微时代”的到来,一方面打破了传统思想道德教育形式,拓展了思想教育的阵地和平台,增加了广大青年员工获取最新思想动态的渠道。另一方面,“微工具”的开放性、复杂性、不可控性和渗透性对青年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1、微时代的特征给社会带来全新的课题

微时代信息传播的主体以“意见领袖”和“人人都是自媒体”为代表,每个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大量用户的原创内容爆发式增长,独特认知的个体和自我,平等的话语权,在微世界里没有了精英和草根之分。而“意见领袖”往往是舆论的源头,它可以将一个事件迅速推至舆论风口浪尖,改变公众舆论走向。

微时代信息传播形态以一种裂变方式存在和蔓延,一个人传给一群人,一群人中的一个又传播给另外一群人,N次方的叠加效应激发了年轻人的表达欲望,各种信息、情绪、立场、价值观、生活态度通过无数次的转发和跟帖,造成各种“围观”,形成似乎无法忽视的“民意”。

微时代信息传播方式以碎片化的文字为主导,传播表达的信息受字数限制,缺乏深度,不易沉淀,易被信息接受者断章取义,对青年人群来说会造成思想上的混乱,表达上的模糊。

微时代信息传播的本质就是信息的无限放大,虚拟空间的网络舆论成功转化为现实中的大众舆论,对传统舆论格局造成强大冲击,产生巨大的社会压力,引起社会和政府关注。

微时代下,意见领袖和自媒体们以裂变的速度传播碎片化的信息,并无限扩大化,带来了快速便捷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交资源和社会信息的最大化,但同时由于背后潜藏的巨大商业价值和经济利益驱动,使得社会舆论风气呈现出日益复杂的趋势,对于出现的剑走偏锋的炒作策略、名人效应、虚假传播效应,本质上也反映了社会转型期高速发展造成的经济发展先行、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给人们尤其是青年人群的精神文化生活带来了空白地带,而高强度、高压力的生活,又进一步滋长了精神的空白和文化的贫乏,这也是当前社会面临的挑战和一个全新课题。

2、微平台的互动对青年员工是把双刃剑

微平台的互动提供了一种可能,将大缩小、将小放大。微博、微信等应用软件的普及,极大地推动了信息获取和社交行为的便捷,身份、地域、阶层的界限被淡化与模糊,世界变得很小。正是这种强大的功能,迎合了青年人的广泛需求,在接收了大量信息的前提下,也更为积极参与到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公共事件的讨论中,彰显自我的同时在多元观点下学会质疑、思考。但是互动带来了另外一种现实:在重塑社会舆论格局和传媒生态同时,本该对主流舆论阵地是有益的建设性的补充,但是由于“人人都有麦克风”,一个人的声音被无限放大之后,往往会产生辐射效应,并与现实世界中的利益交织在一起,出现非理性的网络主流态度,使得网络谣言大行其道,网络侵权乱象纷争。中国社科院《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以1000个微博舆情案例为对象研究显示,事件中出现谣言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而青年群体正处在三观确认的模糊期,在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容易对传统价值观产生逆反,政治上的不成熟以及阅历的简单使得他们不会用理性的态度来看待问题,轻信谣言,并无意传播。

3、微工具的运用对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带来“冲击波”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常以面面相对且以语言沟通交流为主,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和权威性,被教育的青年员工容易产生畏惧、抵触和逆反心理。而微工具的运用改变了以往封闭式、说教式的教育环境和模式,恰恰可以打破这种尴尬,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由于平台的互动,一改传统的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青年员工通过微工具运用关注、评论、转发、发起话题等功能,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使他们不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同时,丰富的语言形式以及娱乐感较强的视频也会吸引并引导他们接受这种多元、开放、自由的教育形式。正是因为这些工具的运用逐步淡化了青年的组织概念和归属感,渐渐向网络中非正式组织靠拢,削弱了传统组织对青年的吸引力。因此,这些也给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针对性、人文性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教育模式,吸收、接纳并运用微工具的优势开展工作,是迫切需要正视和解决的课题。

二、微时代青年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1、顺应微时代,创新青年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当下,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快速发展,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的叠加和延伸,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这个时代,青年人的个性将得到更加深入和全面的彰显,因此,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当前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需要。如今,政府机构、主流媒体与党员领导干部个人实名开微博渐成趋势,据报道,“微博与领导工作”已列入官员脱产学习的必修课;同时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的课程表上,也已开设了“提高网络领导力”等课程。对于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观念上与时俱进,专业上更新提升。面对影响力越来越大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首先要在观念上变革,我们不应该惧怕,而是要想办法做到“为我所用”。网络仅仅是一个平台、一个手段,关键要看谁去用,怎么用,用的结果怎么样?我们面对的是精力充沛、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互动迅速的青年人群,我们必须在微世界里不断更新知识,熟练掌握运用微平台和工具,比他们更勇于接受新事物并与之融合,赶上青年人的步伐甚至快上一步,才能占据主动地位,才能谈引导、谈创新。

(2)改变说教方式,提倡引导疏通。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掌握着信息的主导权,工作主要通过单纯的灌输和说教,使青年员工难以接受,微工具的广泛使用使他们暂时找到了宣泄情感和寻找心理平衡的渠道。而微时代又是一个多种观念互相激荡、多种思潮相互影响、多种文化相互融合的平台,各种思想言论和价值观都活跃其中,使青年员工易陷入价值观的迷途,长期被动接受失范信息也会削弱他们的主观判断能力。随着众多微博、微信事件的发生,我们也可以看出,青年员工看待问题往往并不是采取客观、理性的态度,而是从感性出发,从自己的喜好和感情倾向出发,做出不理性的互动和回应。我们应该引导青年员工建立理性思维模式,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看待问题、理性解读问题、深入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同时注意思想引导的技巧,不能一味指责他们的非理性,而应该适当注意感性技巧的运用,疏导他们的情绪;对于产生的负面舆情,我们不能总是被动地做“消防员”,而是要打主动仗,培养青年员工中影响较大的“意见领袖”,成为青年员工支持、认可和佩服的舆论先锋,通过他们传递效应,激发微时代的正能量。

2、利用微平台,掌握青年员工思想动态,拉近距离,进一步拓宽青年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渠道

微平台的互动消除了传统政治层级结构中的身份、地位、权力差异,使得青年员工在微博、微信上传递的信息真实具体、表达的思想大胆直率,他们关注政治经济话题,也热衷参与社会公共事件的讨论。据近期的《上海青少年发展状况观察报告》显示,上海90%青年具有国家意识,认同主流价值观;有89.1%的受访者表示“我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也乐于为社会服务。不仅如此,他们也热爱生活,喜欢不加修饰地“晒”平时生活,想要与朋友熟人分享自己在做什么,总希望别人365天都记得“我”。所有的这一切意味着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对的是“还原的自我”,这就要求我们要主动融入微平台,关注他们的文字,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实现与青年员工思想交流的无缝对接。对于他们普遍关心的工作、学习、情感、职业生涯设计等实际问题,要及时予以帮助和指导。对于他们讨论的热点话题,也应根据自己真实的想法进行评论,真诚地参与到青年员工的讨论中去。要尝试“蹲下来”讲话,努力从青年员工的“粉丝”、“关注”、“朋友”角色做起,拉近彼此距离,适当的时候给予祝福、鼓励和安慰,体现“人文关怀”。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应该积极利用微平台,尝试开通组织微博平台,主动发布主流媒体的新闻和公共事件的动态、企业发展动态等,通过发布权威信息对青年员工关注的热点和突发事件进行舆论引导,还可以引导青年员工关注企业的发展,聚焦企业共同愿景;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可以尝试写工作微博、晒生活,以平等的视野与青年员工交流互动,引导他们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豁达乐观的工作情绪。

总之,随着微平台应用的不断深入和微工具的更新换代,对青年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保持思想上和行动上的与时俱进,充分把握机遇,利用优势,在青年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作者:王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