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空港社区治理模式,推动区域文明共治

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有限公司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针对社会建设领域改革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总体要求,明确了“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社会建设理念与主张,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市文明办、市建设交通党委、民航华东管理局和机场集团共同牵头组成课题组,就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搭建上海空港社区平台,探索党建联建、文明共治开展了为期9个月的专题调研,并于 2014年7月成立上海空港社区“党建联建、文明共治”委员会,推动解决了一批空港区域内交通衔接、机场运行等难点问题,联建共治效应初步显现,共治模式也略显雏形。

一、构建以地缘为纽带的社区共同体和以发展为目标的利益共同体,形成联建共治平台机制

1、界定空港社区基本概念。从地域上明确,空港社区特指上海机场地区(《上海市民用机场地区管理条例》明确)及其毗邻机场地区的浦东新区祝桥镇、长宁区新泾镇、程家桥街道和闵行区新虹街道行政辖区范围内;从主体上明确,由市口岸办、浦东新区、长宁区以及上海铁路局、申通地铁公司和华东空管局等多家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密切相关的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市民群体组成。

2、确立空港社区联建共治总体框架。设立空港社区“党建联建、文明共治” 委员会及其秘书处,主要通过轮值制开展工作。下设区域共治、交通枢纽和机场运行3个专业委员会,按三个层次开展工作:一是以提升机场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为核心的,以机场运行单位为主体的浦东机场、虹桥机场内部区域的联建共治;二是以加强统筹,提升不同交通方式对接水平的,以交通行业为主体的联建共治,包括机场在内的虹桥交通枢纽区域和浦东机场相关功能区;三是以加强环境、秩序治理,提升毗邻地区发展水平为核心的,除机场与交通枢纽外涵盖周边街镇在内的空港区域的联建共治。

3、明确空港社区联建共治目标任务。以党建联建为基础,搭建空港社区共治平台,建立完善社区共治体系,推动社区内政府机构紧密合作,推动企业履行好社会责任和政府、企业、社会团体间的良性互动,实现互惠共赢,提升区域治理水平和文明程度,建设高效、文明、和谐的空港社区。

二、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推动区域重点难点问题治理,改善空港社区环境水平。

1、推行项目化运作机制,有计划解决重点问题。联建共治委员会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以各专业委员会为主体,共同梳理各方需求,共同发现管理问题,通过建立多层面、多方面的工作对接机制,共同设计区域治理阶段性重点项目,分头推动问题解决。联建共治委员会把联建共治作为党政机关的重要责任、企事业单位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纳入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城区、文明社区、文明镇等相关的精神文明考评项目,对联建共治项目推进及组织实施情况进行考评,从机制上推动项目落地。2014年,联建共治委员会共确定11项实事项目,其中,交通枢纽内12个综合咨询服务台“三统一”标准建设、开通枢纽内各交通方式“爱心通道”,实现“服务任务、信息预告、爱心传递”无缝衔接以及签定500辆应急疏散旅客出租车合作意向等项目均取得了有效进展,“志愿服务资源共享”、“公交线路便民项目”等项目也设定了清晰的推进路线图。

2、创新治理手段,解决行业顽症和结合部难点问题。目前,空港社区的交通枢纽还存在车辆非法营运等破坏行业运营秩序的现象,候机楼内甚至有旅店、租车柜台的工作人员为非法客运招揽乘客,虹桥火车站旅客到达大厅中有“黄牛”聚集,为黑车招客等。面对这些行业顽症,联建共治平台下的交通枢纽专业委员会研究提出建立信息共享、综合咨询机制,通过后台信息的互通互联实现一门式服务的工作设想。面对社区内企业与企业之间、机场与周边地区之间结合部治安卫生环境管理难度大、公益宣传统筹不足等问题,联建共治平台下的区域共治专业委员会克服主要依靠单一管理主体推动的地区治理实践模式,积极协调各成员单位,以项目化方式明确结合部问题的责任主体,调动各部门、行业、单位积极参与,共同解决,空港社区内的行业顽症及结合部难点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改善。

3、注重整合资源优势,提升服务社区整体水平。联建共治委员会以更好地整合资源为目标,突出党建联建,推动行政资源、社会资源整合,不断提升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组织、服务社区居民以及服务旅客的水平。结合虹桥机场T1航站楼改造工程,联建共治平台下的机场运行专业委员会牵头发起“T1改造、联建共治”倡议活动,虹桥机场、机场公安分局、春秋航空和上海建工集团等多家单位就改造期间的不停航保障作出了积极承诺,相关单位团委还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协同保障改造现场,为推动空港社区建设创造了良好环境。

三、扎实推进空港社区联建共治,为探索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做出有益尝试

空港社区联建共治模式作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有益尝试,经过几个月的运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有很长的探索之路要走,还有很多细致、具体的工作有待落实。

1、进一步完善联建共治工作机制。积极吸纳社会参与。积极探索和创新社会力量参与的形式和内容,在项目设计、实施中,建立倾听民意机制,倡导多元化利益主体参与互动,吸收更多行业代表和社会组织成为共治体系的成员,群策群力共同商研问题解决方案;在项目评估中,注重终端服务评价。建立终端用户和旅客评价机制,倡导行业与社会的共同监督,使空港社区成为公众社会参与的公共领域,从而充分体现联建共治的社会性。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共治委员会及各专业委员跟踪检查年度计划任务落实情况,如重大任务时增加监督检查频次;加大社会监督力度,组织市民监督员进行明察暗访,发现问题并组织整改;开展交流表彰,适时组织创建经验交流活动,并从共治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等不同层级对联建共治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2、进一步扩大党建联建、文明共治影响力。扩大对外宣传,让更多的社区居民了解和认识上海空港社区党建联建、文明共治工作,让更多的社会组织、群众组织参与到空港社区的文明共治工作中来。努力拓展社区党建联建项目,不断提高社区文明共治的软实力。着力发挥党建联建平台优势,用好党建资源,组织开展空港社区内主要单位党建工作交流、文明创建经验分享活动,加强区域内各大单位间的党组织以及党团员队伍的对接,共同开展志愿服务、劳模进社区等活动,切实把党建联建工作做实、做活,推动空港社区党建联建、文明共治取得更大成效。

作者:刘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