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放型组织生活的探索与实践
党的基层组织生活,是我们党内生活的传统方式,是加强基层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的重要形式,直接关系到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和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水平。特别在当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结构、经济形式、分配方式也日趋多元化,党员在知识结构、思想意识等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组织生活内容、形式已逐步不能满足党员的要求,党的基层组织生活应有的活力和吸引力也日趋弱化。如何创新基层组织生活形式,探索建立“开放型组织生活”模式,使基层组织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已经成为我们当前必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外资企业工作的白领中,也有着许许多多的党员,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成为了隐性党员,对组织生活兴趣不大,党员与党员之间、党员与群众之间的交流也极度缺乏,在我看来主要的问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组织生活的封闭性
在外资企业,对于党组织的认识还存在一些偏差。据了解,有些外企在招聘录用员工时,希望员工的政治面貌是群众;对于建立党支部或开展党组织生活存在着消极的情绪。对于党员身份也就渐渐的不重视起来,在同一家企业工作的党员,在有些情况下,组织关系几乎都在不同的地方,相互间不知道有哪些是党员,组织生活几乎不参加。对于党内外群众的沟通和联系也就更加缺乏,这就从客观上造成党员的信息交流受到局限,影响到党的工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2、组织生活的单一、形式化
在学校,印象最深刻的组织生活不外乎读读报纸、念念文件、听一些长篇大论的报告,没有实质性的内容,而且内容枯燥乏味,流于形式,和自身的立足点差距甚远,感觉和自身关联不大,缺乏实效性。
而组织生活方式一般采用的都是集中学习的形式,在接触和刚加入到党组织的时候,对于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和理论素质有很大的作用。但是长期使用这一方式,就显得既单一、又形式化,使得党员对于组织生活产生厌倦感,影响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开放型组织生活”模式的提出,就是针对传统组织生活存在的封闭性、形式化和单一性等问题,着力打破以往党组织活动仅向本单位党组织党员开放,且党组织生活形式单一、内容空洞的传统做法,创新组织生活方式,丰富组织活动内容,不断提高组织生活质量,激发基层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
开放型组织生活我认为有以下两大优势:
1、参与对象开放化,解决封闭保守的问题
对于参加对象,如果不受到党员组织关系和党员身份限制,那么就能够实现党的工作与社会相关联,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增强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只有互动的组织生活才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组织生活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在“开放型组织生活”模式中,突出强调党组织生活不再局限在隶属的党组织进行,有效加强基层组织间的横向联合以及党员之间的民主互动,促使基层党的组织生活由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转变为融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为一体的民主互动式,切实增强组织生活的吸引力。
2、活动形式开放化,解决单一呆板的问题
要使党组织生活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就要在“开放型组织生活”模式中,鼓励党员积极参与,针对组织生活的形式、内容提出合理化建议,集思广益,共同谋划和设计出生动有效的组织生活形式,这样可以激发基层党员的参与意识,并化作每个党员的自觉行动。
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组织生活形式,是激发基层党组织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方面。建立“开放型组织生活”模式,倡导在紧密联系实际的基础上,除专题的政治学习外,运用专题调研、网上交流、走访参观等多种开放式的形式,把组织生活内容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创新了工作思路,激活了基层党组织的生机活力。
在上海长宁区华阳街道的带领下,我们鹿岛支部的党员们也参加了各种形式的组织生活活动。每一位党员对于各种开放式的活动形式,充满了兴趣与激情;同时,活动的时间也很适合我们这群白天需要工作的党员,从客观条件上也能促使我们参与到组织生活中去;和不同支部的党员进行交流互动,开拓了思路和眼界,同时也能丰富组织生活的内容。
总之,探索建立“开放型组织生活”模式,不但可以补充和完善了传统的党内组织生活制度,而且赋予基层党组织生活以鲜明的时代特色,推动基层党组织生活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样,由灌输向互动的有效转变,不断提高组织生活质量,使基层党建工作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开放型组织生活”模式,突破了长期以来党内组织生活程序化的模式,克服了基层组织生活枯燥、单一的传统形式,有利于促进基层党建工作资源的整合共享,发挥不同党组织和党员之间的优势和特点,扩大党员的信息交流范围;有利于激活基层党组织创新思路,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使广大党员和群众在具体的参与过程中接受党性教育,提高党的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有利于激发党员参与活动的政治热情,充分调动和发挥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使基层组织生活更加直接融入到社会当中,融入到党员的实际当中,融入到群众的视野当中,不断地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