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凝聚力工程”的认识和建议
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进程,“凝聚力工程”到今年已有20年历史。从社区党建到区域化大党建,从访贫问苦到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凝聚力工程”不断拓展和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揭示了党建社会化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现结合古北集团参加“凝聚力工程”和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些体会,谈一点认识和建议,以对今后工作有所帮助。
一、“凝聚力工程”是什么
从发生学观之,“凝聚力工程”自始就是社区党组织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的理念和实践,“凝聚力工程”工作重心向“人”转变、工作内容向服务人的需求转变、工作方式向直接服务群众转变,这些转变和创新适应了社会转型趋势对党组织和社区工作所提出的要求。随着“凝聚力工程”学会的成立,“凝聚力工程”的理念和实践进一步深化拓展,形成了学会和会员单位之间、会员单位之间、会员单位和社区等之间的互动服务和资源整合的有效组织平台,提高了区域化党建的社会化、科学化水平。
“凝聚力工程”学会成立后,通过开展“百企帮百家”、“困难群体关爱行动”、共建联建项目化运作,和广泛的义工服务和志愿者活动,为社区群众、社区单位和社区组织之间架起了联系服务的桥梁,为会员单位和党组织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提供了便利渠道,充分表现出“凝聚力工程”学会这个社会组织的的社会性、公益性和服务性。因此,“凝聚力工程”是党组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区域化生动实践。
“凝聚力工程”学会成立后,成功组织会员单位参与“世博先锋行动”、“创先争优”党建联建和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活动,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把不同隶属关系的区域资源和力量凝聚到区域科学发展的目标和社会共同利益中,充分发挥区域化党建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资源整合优势和引领社会建设等优势;通过发挥区域资源的联动互补作用,开展“六个便利服务联盟”和个性化、人性化服务,为区域经济社会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价值增值服务。因此,“凝聚力工程”丰富了区域化党建的内涵,检验了社会化党建方法的有效性,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建设中的正能量。
参加“凝聚力工程”学会会员的性质、隶属关系和行业分布各异,但大家对“凝聚力工程”的理念和实践都十分认同,对社区建设、帮困结对、共建联建、志愿者活动等给予了大力支持,其中还涌现出一大批感人事迹,“凝聚力工程”不断开新花、结新果,品牌深入人心,充分证明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党组织的政治自觉、社会担当。
二、为什么要坚持“凝聚力工程”
凝聚力问题是社会组织和社区面临的共同课题。区域化党建意义上的“凝聚力工程”是具有明确价值导向和方式方法的完整体系,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特点、历史使命和现实任务决定的,并且是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
中国共产党最大的特点是长期、唯一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个特点赋予我们党无可争议的领导地位和全面的执政权力,也赋予人民群众对党的无限期盼和党肩负的崇高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义务,以及自觉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求。党的章程和行动纲领就是对上述的承诺和明示,党的活动就是履行义务行为和默示。由于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并非一劳永逸,需要不断地兑现承诺、完成使命,并且党的付出和工作成效还须让人民感受到其福祉的逐步改善和社会进步,所以,党必须始终科学引领、应对人民的新期待和社会发展趋势,以持续获得人民群众的满意和社会认同,从而不断巩固党的领导和执政基础。
因此,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党的领导资格和条件,而群众路线是党执政实质合法性的基础。现阶段,要完成党肩负的全方位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国梦”,就必须通过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先进性、战斗力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心全意服务、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奋斗、共同创造,以坚强的党性、科学的党建发挥党的领导力、组织力,凝聚无穷的正能量,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还必须坚持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和民主法治,带动社风民风,实现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从而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的主体性,实现社会的自我完善,建设健康、活力的社会有机体,提高社会运行效率、减少执政的成本。
当前,社会分工、社会分化和人本身发展日益复杂化,社会在相互依存、合作中矛盾交织。社会的系统性、联系性加强和发展的不平衡,对社会建设和治理提出紧迫课题,也为之准备了越来越充足的资源和条件。作为社会系统的地理空间形式,社区在分享社会发展成果并积聚相当的社会资源的同时,也承载着社会发展和治理的成本,因此需要社会共同参与建设。由于社区和人的集聚及民生关系密切,自然是党联系服务群众最便利、直接的场所和基层党建工作的重心。“凝聚力工程”作为区域化群众路线和社会化党建实践,是建设繁荣、文明、和谐、美丽社区,实现“社区梦”的重要平台,理所当然成为社区单位和党组织的政治、社会责任,而社会参与又提高了“凝聚力工程”的社会价值。
在市场化、社会化、系统化趋势中,区域的结构功能、资源整合、社会治理和软、硬环境等状况成为区域凝聚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区域共同体和共同利益。区域单位和组织应积极融入区域发展和建设,实现由区域地理空间存在向加强社会联系转变,在区域互动中优化自己的社会生态环境。“凝聚力工程”和区域化党建中的平台型、枢纽型、网络型组织形态,在政治、组织、管理和信息等优势的基础上,大力提升服务、协调和资源整合等组织功能,充分发挥社会联动、规模和互补效应,提高了党组织合力和社会影响力,因此受到社会的更广泛的认同和更有力的支持。
因此,“凝聚力工程”是带有根本性的党建理念和工作机制,必须长期坚持、发扬光大。
三、对深化“凝聚力工程”的建议
1、拓展“凝聚力工程”的组织基础。“凝聚力工程”作为党组织和党建工作理念、机制,同样适用党组织所对应的经济社会组织,并和经济社会组织目标耦合、在效能上呈正相关。建议在推广、弘扬“凝聚力工程”时,将“凝聚力工程”的精神和价值观内化、融入会员单位的组织文化,夯实“凝聚力工程”的社会组织基础。
2、实行群众路线和以人为本的统一。党的群众路线回答“依靠谁,为了谁”这个根本问题,而基层、微观领域的社会性、个性化更加明显,因此实行以人为本有利于解决基层“群众”的相对性问题,有利于树立人在经济活动和社会建设中的主体性、平等性,有利于“凝聚力工程”切合实际进行更有效的社会互动。
3、加强党组织的外部联系和社会功能。“凝聚力工程”作为开放社会条件下的党建机理,既要求单位和党组织强化内聚力,建设和谐、有活力的社会组织细胞,也要求单位和党组织加强对外联系,依托单位资源条件、以各级党组织为联结点,构建跨单位、地区性的“凝聚力工程”和社会组织系统,并通过开发系统的有机联系和整体功能,提高单位和党组织的社会活动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
4、提升区域优势和社会服务水平。区域社会系统的完整性特点产生了综合性的社会服务需求,同时为统筹协调区域资源、开展社会服务提供了有利条件。“凝聚力工程”和区域党建平台具有区域其它社会组织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个平台能够综合供需双向服务信息、联系协调区域资源,还可以提供社会稀缺服务,从而为“凝聚力工程”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5、促进区域社会治理和公平正义。区域凝聚对区域发展升级有着深刻、持久的影响,区域善治是促进区域凝聚的重要条件。因此可以在区域社会生态系统和有机整体中理解和发展“凝聚力工程”,使“凝聚力工程”成为区域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发展“凝聚力工程”在公共领域和自治领域的参与、协调、评价、监督等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区域社会治理水平的提高,让“凝聚力工程”实现社会功能复合、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