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各方力量 共造共治理想家园

——区域性大党建工作视野下的社区共治工作实践

长宁区“凝聚力工程”学会虹桥社区分会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不仅大量退休、失业的“单位人”加速转变成“社区人”,大量外来流动人口的“社会人”表现为“社区人”,而且一批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落户到社区,许多社会矛盾、利益诉求也集中反映在社区。因此,为了适应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在社区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努力将“社区人”转变为“组织人”,凝聚各方意志和力量,实现社区共治,成为社区党组织亟需思考实践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新课题。

近年来,虹桥社区(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主动对接市委、区委关于加强社区党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要求,以深化区域性大党建工作为核心,围绕实践“党建引领、社区共治”的目标,逐步走出了一条以“楼宇党建与园区党建结合、园区党建与社区党建结合、‘两新’党建与工青妇群众组织联动”为主要内涵的“双结合、大联动”社区党建新路子,形成了“整合资源、协同共治、联动有力”的社区共治文化。

以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虹开发)为例,虹开发位于虹桥街道辖区内,是全国唯一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功能、辟有领馆区的国家级开发区,具有涉外特色鲜明、商贸功能显著、资本集聚度高、地域面积小(0.65平方公里)等特征。近30年来,虹开发作为上海城市发展的标志性区域,发挥着改革开放先行者的示范作用。但在虹开发党建工作上,客观存在着不可回避的“国企强、民企弱、外企无”的情况,非公企业对党建工作认识普遍存在“企业发展与党建无关、党组织无用、党员无为”的“三无”倾向,党在非公领域的政治核心地位有弱势化、边缘化的趋势,出现了党员身份“麻痹”、个体“淹没”的现象。同时,企业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平台,各自为政,资源闭塞,区域共治难以形成。为了从根本上改变现状,社区党工委认真研判、积极探索,建制度、抓服务、促共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着力机制创新,凝聚各方力量

通过各项机制的建立运作,有效引领和协调开发区体制内和体制外党组织的合力,进一步组织和发挥园区与社区党建优势互补的联动作用,使虹开发党建整体性系统纳入社区大党建格局。

建立组织覆盖网络化机制。组建覆盖区域内虹联公司、电气集团、市外经贸委等60多家主要国企、民企、合资企业和机关单位党组织的虹开发党建联席会、工会联合会,构建虹开发党建工作组织系统。相继建立“凝聚力工程”学会虹桥社区分会、金融工作室、宾馆联谊会、物业经理联谊会、人事经理联谊会、东银中心楼委会等10多家社会组织,把社区各行各业的资源整合起来,促进交流,增强合作,形成合力。

建立社区任职交叉化机制。吸收区域单位党员行政领导担任社区党工委委员、综合党委委员,参与决策社区党建工作;综合党委选拔优秀机关干部、专职党群工作者担任企业党建指导员,帮助开展党建工作,实现了社区为园区党建提供人力支撑和资源支撑,园区为社区党建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撑的良好局面。

建立基础信息电子化机制。建立“三库、一中心”社区经济数据共享平台,形成“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信息库”、“社区实有人口库”、“社区实有法人库”支撑运作的社区党建信息中心,逐步推动“三库”联通联动,实现了对实有党员的即时、动态、有效管理,促进党建服务功能的分层分类、细致入微。

二、立足多元需求,打造“熟人社会”

进一步提升理念,着力由“管理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着力从“单向引导”向“多向互动”转变,不断满足党组织、党员和企业、群众的需求,打造“熟人社会”。

转变服务方式,从“自己做”到“整合做”。建立“双联工作法”,开辟“企业需求通道”,形成“两新”组织需求——党组织传递——职能部门解决——党组织传递反馈的“需求通道”,通过“企业提议、党工委协调、社区各方合力处置解决”的流程,解决企业的“急难愁”,畅通企业利益诉求渠道,实现党建服务经济、助推发展的目标。

丰富服务方式,从“传统做”到“现代做”。借助“一报、一网、一台”多维一体的信息手段来服务各方。一报——“彩虹手机报”,每半月向社区各界代表人士发送一次社区党建信息及服务资讯,搭建信息之桥;一站——“彩虹之源微博网站”,为青年白领提供学习及联谊平台;一台——“红色短信”手机短信平台,快捷联通各方,充分体现数字动员的便捷性和高效率。

拓展服务领域,从“等上门”到“送上门”。从开设定点服务窗口到把服务延伸进楼宇和园区,精心策划贴近社区单位和群众喜欢的服务形式,扩大受益面。如,人事经理联谊会每月开展劳动争议免费咨询,累积解决纠纷近百起;房产小中介联谊会定期为虹开发年轻白领提供量身定做的低价优质房源;东银中心楼委会结合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整合区域资源,推进“六便利”工作,推出咨询、文化、保健、健身等10个便利服务项目,营造和谐、和睦、和乐的楼宇环境等。

三、鼓励反哺社区,营造共治文化

随着区域性大党建的拓展,着力运用更加社会化、时代化、人文化的方式,引领和动员各方反哺社区,共同投身虹桥建设。

项目认领,贡献力量。体制内外单位通过虹桥社区党建项目、志愿服务项目的认领为区域化大党建、社区建设和公益事业做出贡献,提升社区协同共治的责任感。坚持7年,每年通过项目的设计、招标、认领、评估和激励的十大“暖情系列”党建项目全部被予以落实,中汐物流公司为应届毕业生带来“暖情岗位”;银河宾馆、虹桥宾馆等坚持数年为白领带来“暖情婚礼”;古北集团为社区带来公益的“暖情自行车”;大华装饰护送辖区内部分农民工回家,为他们带来了“暖情返乡”;菜市场联谊会向困难家庭发放“开心菜卡”,将凝聚力延伸到居民最关心、最需要的地方;金融工作室促进“银企合作”,联合民生银行成立了城市小微合作社虹桥分社,初期为园区9家企业提供了900余万元贷款等。

志愿服务,奉献公益。成立了“彩虹之桥”志愿者协会,和台商太太俱乐部合作,联合社区的文化志愿者,先后几次到社区敬老院进行慰问,与他们谈心、互动,为老人们送上文艺演出和节日的问候;“与爱心同行——红十字志愿者”项目与区域单位上海市血液中心合作,继续常态化、品牌化运作,由67名志愿者组成的服务队伍定期赴血液中心服务;整合社区医疗卫生资源,成立了健康资源工作室,与武警医院、民航医院、爱尔眼科医院等单位达成志愿服务合作项目等等。

此外,在迎博办博安保、长宁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市文明指数测评等各项重点工作中,也有社区单位党员群众的身影,大家众志成城,共同构筑美好虹桥。

四、经验启示

构建“双结合、大联动”区域性大党建格局,顺应了党建引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治要求和时代需求,是创新党的社会工作理念的有益探索,党建联建共享,党群联手互动,体制内外依存,推动区域科学发展,更好地发挥了党组织引领社区共治的积极作用。虹桥社区(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凭借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高超的政治智慧,创新工作机制,整合共治力量,服务党员群众,共造理想家园,在党建引领社区共治的征程上砥砺奋进、跨越前行,完善和提升了虹桥区域综合功能和环境品质,为长宁加快建设“三个城区”、努力实现“五个提升”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