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模式

长宁区凝聚力工程学会华阳社区分会

华阳社区在总结世博志愿服务工作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的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引领,结合“十二五”期间上海经济与社会发展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围绕“美好城市、美好生活”主题,突出“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宗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广泛普及志愿理念,大力弘扬志愿精神,培育夯实项目基础,开拓创新活动载体,着力完善工作体系,使更多的人成为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工作,使更多的志愿者成为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实践者。

一、华阳社区志愿者队伍现状

1、志愿者队伍基本情况

华阳社区从居民多元需求出发,组建了以机关干部、社区企事业单位职工、在校学生、居民区党员和群众为主体的志愿者,重整了各类世博期间的志愿服务队伍,现有党员志愿者、清洁家园志愿者、小区平安志愿者、文明导航志愿者、轨道交通志愿者、文明巡访团、群众文化团队、关爱空巢老人服务队、关爱农民工服务队、凝聚力学会义工队、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志愿者队伍等,各类队伍共计4543人。华阳社区的志愿者队伍用微笑服务和辛勤付出诠释了志愿精神,在社区的公益事业、大型活动、治安稳定、环境保护、敬老助老、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发挥了极大作用。

2、志愿者的招募与管理

通过多渠道受理申请,两种登记制度,三重报名方式进行志愿者招募。社区志愿者通过公开招募、志愿报名、审核认定的形式产生,在招募志愿者工作中,我们采取的工作方式为:多渠道受理申请,即指街道、居委会、各中心窗口单位、各科室条线均可接受志愿者自愿提出的报名申请,填写街道志愿者组织下发的统一报名表式;两种登记制度,即指接受个人志愿者报名和团体志愿者报名,分别通过一人一表登记制和单位集体登记制进行报名登记;三重报名方式,即指接受上门报名、电话预约报名和网上报名三种报名申请方式。我们对志愿者实行长期招募,统一管理,对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情况进行记录、备案,为志愿服务成绩的的评估及表彰激励提供依据。

3、志愿服务项目运作模式

依托信息化平台完成人与项目的互动。依托上海虹桥志愿网,将各类社区志愿者队伍资料以信息化形式登记录入,我街道注册志愿者人数为4543余人,上传59个志愿服务活动项目,涉及关爱特殊人士服务、环保服务、医疗服务、法律服务、心理服务、传播文明风尚服务、专业技能服务、家庭服务、大型项目服务、其它服务等十大类服务。通过这一平台,志愿者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时间、能力等条件,选择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并就近就便参与活动,网站会根据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对志愿者给予相应的积分,并评定星级志愿者。通过信息化的工作平台、人性化的温馨服务、专业化的培训流程和规范化的管理方式,完成志愿者找到服务项目,服务项目找到志愿者,形成人与项目的最优配置。

二、志愿者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1、社区志愿者队伍及人数少,成员结构、服务对象单一。

华阳社区居住着10.7万人口,社区在册的志愿者人数为4543,不足总人数的5%,志愿者队伍中60岁以上的退休人员占75%左右,成员结构单一。根据去年一年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频率得知,参与人员中以社区老年志愿者为主和辖区单位参与为辅,志愿者活动以便民服务为主,接受服务对象以社区老年人为多,服务对象较为单一。

2、社区志愿者队伍服务领域不宽,公益服务意识淡薄。

一方面是现有的服务项目过于单一,创新活动有限。政府背景下的志愿者队伍习惯围绕“中心工作”来寻求服务项目,习惯于“一声令下,万马奔腾”的服务形式,束缚了小型志愿团队的活力。社区志愿者队伍片面依附于政府计划项目,对本身项目的创新兴趣不大,街道和居民区过多的事务性工作已没有时间精力再去追求创新效益。另一方面是许多志愿团体喜欢被动的接受项目,主动性和创新性意识淡薄,公益服务的理念与意识不强。

3、社区志愿者队伍缺乏统一的领导、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

社区现有的志愿者中,大多有多个管理部门,志愿者服务人次及时间大多重复统计,志愿者队伍管理无序。对社区志愿者激励作用不明显,一般采用的都是精神鼓励为主,如评(非颁)一个优秀奖。这种激励机制已与社区志愿者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并隐约产生了一些问题,如奖励缺乏针对性,受表彰者虽然获得荣誉,但宣传面不大,没有让受表彰者感受到荣誉的份量;对优秀志愿者的宣传面不大,使公众感觉榜样离自己遥远等等,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志愿者服务社会的积极性。

三、现状原因分析

1、缺乏统一管理部门,使得志愿者活动管理无序。

缺乏统一的志愿者服务主管部门,也缺乏统一的领导、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志愿者的技能和时间、服务地区要求,是否安排合适的岗位等没有得到满足,不能充分发挥其为社会服务的潜能。社区志愿者组织根据社区实际需求,缺乏适当的志愿服务承诺制度,未明确规定志愿者每年的最低义务服务时间,如每月至少服务1次,每年至少服务20小时等。目前社区现有的志愿者队伍中,参与人员以退休人员为主要群体,世博的时候是平安志愿者,爱国卫生行动的时候是清洁家园志愿者,创建文明城区的时候是创建志愿者,志愿服务人次和时间均难统计。一些青年志愿者的热情如“昙花一现”,业余时间参与志愿者活动,在时间上受到限制,即便是在有限的时间内,也往往是来去匆匆。

2、缺乏对志愿服务的正确认识,开展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主动性、创造性不强。目前,社区青年活动中心、居民区、繁花之上都市志愿者服务站、凝聚力工程学会华阳社区分会、凯桥绿地心连心工作室等作为社区志愿服务的工作载体,负责调研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项目运作能力不强,仅仅是围绕工作任务和上级要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与居民实际需求脱节。对志愿服务理念、知识、技巧、意义,以及在实践中涌理出的先进个人和单位宣传力度不够,未能使志愿服务的价值观得到社会的认同、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和塑造新时代的志愿者文化。志愿者在获得友谊、成就感、心灵慰藉的同时并没有感受到“从事志愿者工作是快乐的”,更多是完成一种任务。一般只在3月5日学雷锋日、12月5日志愿者服务日,爱国卫生日及文明创建活动等上级部门要求的节点开展活动,

3、缺乏对志愿者的专业培训,使得志愿服务的满意度不高。志愿者缺乏专业培训,对社区志愿者基本概念、志愿者活动发展情况、管理制度和相关的道德法规认识不清。没有专业人员加入到志愿者培训的队伍,一些经常性从事志愿者服务的群体没有定期的、长期的进行培训,社区志愿者队伍向正规化、专业化方面薄弱。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经济和物质的发达仍然不能完全解决受助人士的情感需求问题,心理层面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志愿者组织中这样的人才极少,尤其是复合型志愿者极其缺乏。

四、对策与建议

华阳社区将整合志愿服务资源,统筹志愿者服务队伍,在开展重大服务活动的同时,更注重常态的面向社会公益的志愿者服务,使志愿服务成为社区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好地为社区建设和发展服务,下一步的对策是:

1、坚持四个结合,统筹志愿服务

坚持自愿参与和社区倡导相结合,鼓励居民群众自主参与、量力而行,努力扩大志愿服务活动的覆盖率和受益面,增强志愿服务活动的影响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坚持奉献他人与提升自己相结合,增强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内涵和道德价值,让广大志愿者在参与中实现价值、受到教育、得到提高;坚持服务项目与精神文明创建相结合,组织动员志愿者参与各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精神文明创建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现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两个提升”。坚持党政部门推动和社会化运作相结合,文明办牵头,综合党委、工青妇等部门协同,区域单位和社会各方面齐心协力、统筹协调,将志愿服务全面融入社会建设和管理。

2、建立专门机构,统筹管理志愿者队伍

由街道文明办牵头成立华阳街道志愿者工作中心,即“志愿者之家”,引入“繁花之上”社会组织,中心设立在繁花之上志愿者工作室内。对接区委宣传部志愿者科的有关工作要求,由宣统科副科长负责志愿者工作,并聘用一名干部,负责志愿者工作站的日常管理,制定志愿者工作制度和职责,制定志愿者章程和管理办法,做好志愿者队伍的评估和奖惩等。围绕“项目、基地、队伍、活动、机制”等五要素,探索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各相关部门按照志愿者章程管理下属志愿者队伍,结合实际工作开发志愿服务项目,构建社区志愿者服务中心、居民区学雷锋志愿者工作站、志愿服务基地的三级工作网络,定期开展活动,及时将志愿服务项目及志愿服务活动信息上报至文明办,评选年度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和优秀志愿者,确保奖励经费有效使用。

3、依托虹桥志愿服务网,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

依托上海虹桥志愿服务网,加快建设志愿服务信息化管理交流平台,使平台成为志愿服务的项目源和孵化器,实行关爱特殊人士服务、环保服务、医疗服务、法律服务、心理服务、传播文明风尚服务、专业技能服务、家庭服务、大型项目服务、其它服务等十大类志愿服务项目、岗位的网上发布,让广大志愿者在平台上快速检索适合自己参与的志愿服务项目,让志愿者找到服务项目,让服务项目找到志愿者。

4、加强志愿者培训,各科室自主结合工作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文明办牵头,邀请专业培训人员对招募的志愿者进行统一培训,统一管理。各科室、居民区结合自身工作,组织志愿者自主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同步将志愿服务项目上报街道文明办,由文明办统一上传至上海虹桥志愿服务网,进行项目发布、志愿者招募、统一培训、分配积分、表彰奖励等工作,形成项目上报→项目审核→项目管理→项目反馈的工作流程,对志愿者队伍进行统筹管理。

5、依托志愿者服务基地,培育志愿服务品牌

在凯桥绿地“心连心”志愿者工作室、华阳敬老院、自强少年学校、阳光之家、三老谈心站为首批五个志愿者服务基地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增加面向社区的公共、公益服务基地,如中山公园米兰广场、地铁站、大型秀场、社区文化中心等。充分利用3月5日学雷锋日、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创先争优”、“三五行动”等,在基地开展活动,掀起志愿服务宣传高潮,积极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使更多的部门、单位和个人认同志愿服务,扩大志愿服务的社会参与度。通过定期活动,培育一批“繁花之上”青年白领志愿者送菜慰老、中山公园地区“文明导航”等一系列志愿服务品牌项目。设计方向为服务地点固定化、服务时间灵活化、服务项目实用化、服务方式有效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发挥社区志愿者在构建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拓宽志愿者服务领域,提高志愿者服务质量,扩大志愿者服务影响。

6、扩大群众参与,促进志愿服务文化建设

做好志愿者优秀个人及先进集体评选相关工作,结合“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活动,通过宣传橱窗、电子显示屏等宣传工作工具,通过居民区道德评议台、社区道德讲堂等宣传工作载体,大力推广创建文明优秀志愿者、组织者等先进典型,广泛弘扬志愿精神,激励更多的市民加入志愿者队伍。在《华阳社区报》上开设“志愿者之家”栏目,进一步为志愿者提供一个综合性的交流平台,积极培育阳光、快乐、向上的志愿文化,广泛传播志愿服务理念和志愿者的生动事迹,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在全社会营造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