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管理 构建和谐社会
长期以来,长宁区总工会坚持围绕大局,服务职工,以“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为工作方针,将工会调解工作纳入到人民大调解中,强化对于区域不稳定因素的排摸、分析、调解,从源头上减少社会矛盾。2008年7月,区总工会主动打破部门界限,与区司法局在总结近年来在区域劳动纠纷化解方面的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共同建立了区域劳动纠纷预防、化解、调处“三级网络”机制。经过了为期三年的实践和努力,“三级网络”机制运作顺利,总共接待职工咨询3786人,调解劳动纠纷1648件,法律援助256件,引导职工申请劳动仲裁190件,申请诉讼653件,调处群体劳动纠纷 47件,涉及职工约2878人,效果显著,为构建和谐稳定的区域劳动关系做出了积极贡献。2011年8月,区总工会与区司法局联手召开“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暨长宁区劳动纠纷预防化解调处联动机制成立三周年工作会议,总结回顾三年来区域劳动纠纷预防化解调处联动机制建设的运作和取得的成效,并向基层调解组织赠送了三年来劳动纠纷预防化解调处联动机制中典型案例法律宣传书籍。
一、联手联动,整合力量,形成“政府支持,各方配合,工会运作,职工参与”的法律维权格局。
一是整合三支队伍。区司法局和区总工会通力协作,有效整合了专业的法律服务队伍、人民调解员队伍、工会工作者队伍三支力量。二是建立三级网络。区司法局和区总工会联合建立长宁区劳动纠纷调处指导委员会;各街镇司法所和社区总工会成立负责本辖区内的劳动纠纷调解指导委员会,在工作上接受区劳动纠纷调处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在居(村)委层面开展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宣传、咨询工作,对劳动纠纷动态情况进行收集、排摸、上报等。同时在区联调委驻法院窗口增设劳动争议委托调解,从而将区域内发生的劳动纠纷及时、就近进行调处化解。三是发挥三项功能。包括预防控制劳动纠纷、分流化解劳动纠纷、调解调处劳动纠纷等三项功能。充分利用工会组织贴近职工、劳动纠纷调解网格覆盖等方面的优势,注重源头参与、关口前置,强化对于劳动关系变化趋势的准确研判,做好知情人、报告人;注重及时介入,稳妥处置,以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有苗头性、倾向性的劳动争议动向做好备案、积极化解,保持区域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二、加强培训,完善制度,为发挥“三级网络”的预防、化解、调处作用夯实基础。
一是增强培训力度。推进区域劳动关系协调员队伍建设,在不断补充新鲜力量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区域内劳动纠纷调解能手,进一步增强调解员协调、化解劳动纠纷的能力和水平。举办多次业务培训,邀请全国维护职工权益杰出律师朱素宝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务培训,帮助调解员掌握更多和法律知识、政策规定及业务技能,提升劳动争议纠纷的预判预测能力和突发事件应急调处能力。各社区总工会定期召开劳动纠纷调解案例分析会,由劳动纠纷调解员介绍近期职工维权的典型案例,对调处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总结经验。二是健全工作制度。制作《劳动纠纷调处指导工作手册》作为工作指导下发至各基层工会,其中包含了调解过程中涉及的法律法规、人员调配、统一的调解文书、规范的劳动纠纷调解流程等;同时详细规定了群体性劳动纠纷预警预防“一周一报”、“一月一报”、坚持重要信息即时报告、典型案例申报等信息报送分析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切实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纳入到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落实“定员、定点、定期”联系制度,社区总工会和司法窗口每月一次召开联席会议,畅通联系渠道,建立矛盾调处的沟通合作机制,增强“三级网络”的联动效应,谋求司法救济和劳动监察等途径进行共同维权。完善纠纷化解后的回访机制,动态掌握劳动纠纷的处理状况。
三、应时而动,措施到位,在特殊时期为稳定区域劳动关系做出贡献。
在金融危机时期,因经营困难、裁员减薪所引发的劳资矛盾和群体性纠纷频发,职工队伍不稳定因素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长宁区总工会主动加强和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的协作,以“三级网络”预防化解调解机制为平台,深化预警措施,牢筑劳动纠纷“第一道防线”。重点关注建筑行业、餐饮行业等容易产生不稳定因素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督促和鼓励区内企业设立与职工之间的交流平台和沟通载体,全面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妥善防止了多起劳资矛盾激化。在迎世博600天行动以及世博运营期间,各级工会组织全力以赴排查劳动关系领域存在的矛盾隐患,并做好群体性纠纷处置专项应急预案;建立了多家职工思想动态报送点,密切关注重点单位、区域的职工队伍稳定情况,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尽可能使群体性劳动纠纷不出厂区、不出园区、不出社区,不出本区就得以解决。在一些劳资纠纷中,工会组织及时介入,积极做好职工情绪的安抚工作,并对职工提出的质疑给予法规政策指导,引导职工依法理性维权,从而将无序的纷争纳入到有序的协商中。
四、网格覆盖,防微杜渐,街镇调委会因地制宜开展社区调解工作。
华阳社区总工会以社区职工援助服务中心为主,司法服务窗口为辅,与华东政法大学劳动法律服务中心建立联动平台,成立了社区职工援助服务中心工作者、司法服务窗口专职调解员、华东政法大学法律专业学生志愿者三支调解队伍,协调联动,合力化解。同时采取不定期巡访的形式,对社区内非公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职工动态、劳资争议等情况进行排摸、调查。尤其是对可能发生大规模裁员或有群体性纠纷隐患的“高危企业”,重点进行巡访,及时掌握劳动关系稳定情况的动态信息,将多起劳动关系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北新泾社区总工会自2009年起实施《协调劳动关系三年行动计划》,与街道司法所整合资源,建立了数个社区劳动争议调处指导工作站,加强与基层企业调解组织的沟通联系。指导基层企业调解组织开展劳动纠纷调解工作,积极为企业和劳动者搭建互动平台;及时与相关政府进行沟通,通过案件会商机制,形成化解合力;落实案件回访制度,与相关企业及其管理部门进行沟通,确保调解协议的落实。建立劳动纠纷调解案例分析例会制度,社区总工会干部和街道劳动纠纷调处工作站调解员共同参与,分析维权典型案例,探讨调处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