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社会动员工作机制
打造“长宁模式”志愿服务
——长宁志愿服务长效管理机制探索
志愿服务在长宁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独特优势,随着后世博志愿服务工作的不断深入,结合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长宁区委、长宁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志愿者活动的意见》等文件精神,长宁又逐渐形成了一批符合区域特色、反映时代特征的志愿服务工作亮点,在区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志愿者的组织管理工作得到了市有关部门的高度肯定,志愿服务理念被广大长宁百姓所接受和认同。
一、政府推动、社会运作,形成了一个志愿服务工作网络。
为最大限度发挥社会组织在志愿服务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激发社会参与活力,调动、整合各类志愿服务资源,区委、区政府主动把政府角色调整为志愿服务的推动者和权力授予者,主要负责制定政策、提供保障、营造氛围,尽量减少和避免志愿服务中的交叉管理、服务资源浪费等现象,提高管理效率。一是形成纵向管理体系。2009年11月,长宁区志愿者协会在区社团局正式注册成立,并配备工作人员和办公场地,确保协会的基本运作,提升其对全区志愿服务工作的统筹协调功能。区志愿者协会下设十个街镇志愿者协会分会,负责协调和指导本区域的志愿服务工作,实现对辖区内志愿服务工作的属地化管理。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全区逐渐形成了在区文明委领导下的,由区文明办作为业务主管部门,区志愿者协会作为专业社团组织负责具体运作的全区统筹机制。二是打造横向社会支持体系。在纵向管理体系形成的基础上,相关职能部门充分发挥区志愿者协会、街镇志愿者协会分会的枢纽作用,主动吸纳各政府部门、人民团体、区“凝聚力工程”学会、区属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组织联合会等作为会员单位,共同参与志愿服务项目开发、志愿者管理等重要环节,从而形成各方参与、共享共赢的志愿服务社会支持体系。
二、开放互动,人性服务,开发了一个志愿服务工作系统。
为使更多有志于志愿服务的人士参与到长宁志愿服务工作之中,区文明办、团区委以组织开展2010上海世博志愿服务工作为契机,对我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进行了近一年的调研和论证,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对志愿服务的发源、发展、完善等方面的理论、实践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在全市率先利用互联网开放性、便捷性、互动性、共享性的特点,建立了以“上海虹桥志愿服务网”为核心的综合服务和管理系统,可面向志愿者、项目运作方和志愿者协会三类用户群体,使志愿服务的“长宁模式”渐现雏形。一是实行志愿者社会化招募。有志于志愿服务的长宁居民可以便捷、自主地进行网上实名注册,选择服务项目,实现志愿者数据联网管理,做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今年10月,长宁青年志愿者协会通过志愿者服务网发布信息,为长宁妇幼保健院、同仁医院、长宁区中心医院招募志愿者。信息发布后,共有50多名复旦医学院的学生踊跃响应,到各家医院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二是实施志愿者组织化培训。区志愿者协会和各部门、各社区志愿者服务总队,通过网上、网下和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定点组织志愿者开展以角色认知为主要内容的初任培训。各项目实施单位,根据项目要求,组织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不断强化志愿者奉献精神,提高志愿服务意识、能力和水平。在文明城区创建过程中,区文明办通过虹桥志愿服务网发布培训要点、在线知识测试、志愿者课堂等内容,并与线下培训相结合,对参与创建的志愿者开展了多方位的培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三是做到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依托全区统一的志愿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开发、设计市民乐于参与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依托交互式的网络平台,对志愿服务项目和志愿者个人意愿进行匹配,实现志愿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推动志愿服务管理从队伍向项目转变。今年6月,长宁志愿者协会和长宁图书馆联合创立了国际图书馆小语种志愿服务基地,招募白领青年外籍居民和高校小语种专业学生,为图书馆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在短短三个月内共有逾70位中外读者加入,有驻沪外国领馆工作人员、外文杂志的主编、外资企业的高管,还有来自复旦、东华、上外等高校的留学生,不少人实地探访了国际图书馆后,被图书馆拥有如此典雅的环境和丰富的图书资源吸引,当即成为了国际图书馆的义务宣传者,邀请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一起参加图书馆的志愿服务,形成了越来越显著的志愿连锁效应。根据志愿者不同的语言特长和兴趣爱好,国际图书馆小语种志愿服务岗开展了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志愿服务项目,从为图书馆外语图书提供摘录到甄别,提供第一手的国外文化信息到参加长宁图书馆举办的各类涉外文化沙龙讲座,处处都有志愿者的身影。德语志愿者胡颖贤长期在德国工作,但只要一回上海,就会马上赶到图书馆参加志愿工作,还把自己精心整理的德国文化信息汇总到图书馆工作人员手中;日语志愿者林晨刚刚调换了新工作,却在繁忙的工作中积极参与到志愿工作;日籍志愿者上野英男本身就是一个作家,他一面参加国际图书馆的日语图书翻译和甄别工作,一面笑称可以把志愿者的故事写进书里,让更多的人发现志愿者无私而伟大的闪光点。
三、社会支持、持续发展,设计了一套服务认证和激励机制。
为保障项目运作方、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等各方的基本权利,保持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持续动力,区文明办和团区委依托“上海虹桥志愿服务网”,设计了一套服务认证和激励机制。一是形成志愿者认证、评价和激励机制。依托“上海虹桥志愿服务网”,建立了志愿者身份认证体系和星级志愿者评价体系。身份认证体系是指志愿者注册成功后自动生成电子证书,对注册志愿者身份予以确认。星级志愿者评价体系是以志愿服务时间折算积分的方式,给予一至五星级志愿者的级别认证和激励,并颁发相应电子证书,为其参与志愿服务提供有效证明。同时,借鉴虹储居民区“时间储蓄银行”的经验,开设“长宁志愿服务时间储蓄银行个人账户”,当志愿者成为五星级志愿者后,可获得他人对自己或家人提供志愿服务的机会,实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尚。二是构建志愿服务管理保障机制。在组织保障方面,成立了区志愿者协会以及街镇志愿者协会分会,并积极吸纳相关政府部门、群众团体、区域单位、公益类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骨干共同参与服务项目开发、志愿者管理等重要环节,形成“全区统筹、以块为主、各方参与”的志愿服务工作网络。在政策保障方面,由区文明办牵头,起草《长宁区关于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实施意见》,从制度上对全区志愿服务工作提出规范要求。在经费保障方面,一次性投入30万元开发建设“上海虹桥志愿服务网”信息化平台,并每年配备一定经费用于平台维护。出台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意见,为大型志愿服务项目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公募性基金会和公民个人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资助,形成多渠道、社会化的筹资机制。
四、广泛宣传,广泛认同,形成了一套志愿文化建设体系。
为在全区范围内营造志愿服务“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的浓厚氛围,区文明办和团区委以志愿服务品牌建设为基础,充分发最志愿文化的凝聚功能、人文教育功能和示范功能,构建了一套志愿文化体系,为志愿服务长效发展提供精神基础。一是设计推广长宁志愿者标识系统。区文明办和团区委借鉴世博志愿者徽章文化的成功经验,设计了具有长宁特色的志愿者统一标志,并广泛运用于网站、证书、教材、徽章、志愿者服装等各类载体,强化长宁志愿者的身份识别和形象推广作用,并逐步形成长宁志愿服务工作的品牌效应。二是打造志愿服务示范群体。在志愿服务工作中,各相关部门注重发挥党团组织骨干作用,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广泛开展3.5学雷锋、12.5志愿者日等志愿服务主题宣传活动,主动关心参与志愿服务的社会群体,团结引导志愿者为推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服务。通过组织发动,许多居住在长宁外籍人士也加入到志愿服务行列之中。每月5日“窗口服务日”,由土耳其籍居民诺杨·罗拿带队的文明巡防团会对古北万科广场及黄金城道沿街店铺等处进行了巡防,对窗口的不规范情况进行了纠正,用国际化的眼光为古北社区“挑刺、点睛”。每月15日“环境清洁日”,来自以色列的ZAMA等会与其他志愿者一起用抹布擦拭健身苑设施,手执钳子与环保袋弯腰捡拾垃圾。每月25日“公共秩序日”,来自美国的Amy和妹妹Tova、弟弟Alex,会自发来到水城南路与延安西路口进行交通秩序维持。三是加强志愿服务典型宣传。在志愿服务项目运作过程中,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户外广告、手机短信等大众传媒的作用,宣传普及志愿服务精神和理念,注重挖掘、推广志愿服务工作先进经验和志愿者感人事迹,展现志愿者的良好风貌和高尚情操,形成有利于志愿服务的良好文化环境。
(作 者:钱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