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群众 凝聚社会“上海长宁区社会组织华阳社区创新实践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1994年,“凝聚力工程”从华阳启航,从“凝聚群众”、“凝聚党员”走向“凝聚社会”,已走过了18个年头。2010年4月17日,上海长宁区社会组织华阳社区创新实践区正式成立。现对华阳社区创新实践区的背景、构想和推进举措,汇报如下:
一、创新实践区的背景
上海长宁区社会组织华阳社区创新实践区是新的历史背景下创新社会管理的需要。
一是创新源于理论指导。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俞正声书记指出,如何积极培育和扶持好社会组织的发展,使其成为党和政府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助手,是我们的重要课题。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理念也为创新实践区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是创新源于实践积累。早在2000年,华阳路街道就从社团党建联络站着手开始关注社会组织建设。2002年,华阳路街道落实市委、市府精神,率先培育了全市第一家老年协会。经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华阳社区共有社会组织67家,涵盖了社区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生活等十大民生服务项目。
三是创新源于服务需求。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但“公共服务不全能、市场服务不诚信、社会服务不充分”的现状,就需要通过创新来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
四是创新源于发展需求。社会组织发展至今,普遍存在组织泛化、规模偏小、项目单一、活力不足的问题,同时支持体系、发展平台和规范化标准仍未建立。如何逐步实现从“招商引资”到“招社引智”转变,从直接提供服务到引领社会服务转变,从一元化服务向多元化服务转变,从注重个体发展向培育发展环境转变,需要创新。
二、创新实践区的构想
在长宁区委组织部、区社工委、区民政局、区社团局的具体指导下,华阳路街道与中国商业联合会商务策划研究中心、长宁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组成了社区工作小组,以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为标杆,共同探讨建设“上海长宁区社会组织华阳社区创新实践区”。
(一)创新实践区的理论基础
依据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的精神,为探索创新实践区,华阳路街道专门成立了创新社会管理课题组,邀请中国商业联合会商务策划中心执行主任汪萍教授主持,就切实推进社会组织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创新,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形成了“研、学、产”系统性的理论思考,具体为:
研。系统规划“社会组织孵化”的创新社会组织模式。
学。系统规划创新型社会领军人才、应用人才、技术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产。系统规划“社区民生服务”、“创造需求服务”、“管理指导服务”的创新社会服务模式。
(二)创新实践区的发展目标
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四位一体的格局要求,通过探索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新路径,创新社会组织人才培养新思路,拓展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新模式,塑造社会组织发展的新功能,更好地承接新的社会使命,搭建新的管理平台,构建新的体制机制,形成新的工作规范,打造与社会组织生存相适应的社会环境,与民生服务相匹配的转型平台,与服务群众相吻合的活力组织。以促进社区管理转型发展,提升华阳社区社会管理水平,实现从凝聚人走向凝聚社会,为实现和谐华阳服务。
(三)创新实践区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依据上海市委关于社会组织建设“发展格局”、“管理格局”、“党建格局”的三大途径要求,创新实践区有三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一是抓住“发展格局”的“培育扶持”重点领域,及与经济社会相协调、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关键环节。
二是抓住“管理格局”的“管建并举”重点领域,及监管有力、引导有方、民主自律的关键环节。
三是抓住“党建格局”的“规范指导”重点领域,及组织健全、覆盖全面、工作有效的关键环节。
(四)创新实践区发展路径
创建“上海长宁区社会组织华阳社区创新实践区”的发展路径可以概括为 “一二三四五” 的系统工程。
搭建一个服务平台。即上海长宁区社会组织华阳社区创新实践区公共服务与管理平台。
凝聚二个合作主体。即长宁区华阳路街道与中国商业联合会商务策划中心,合作成立创新社会管理理论研究与华阳凝聚力工程实践推进课题组,进行经验总结、创新实践和未来发展的课题研究。
做好三个系统规划。即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研究系统规划、社会人才培养系统规划和社区服务创新系统规划。
形成四类创新服务。即项目开发服务、资源整合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制定服务。
探索五大建设任务。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五大任务,制定社会组织建设任务。
(五)创新实践区的主要功能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华阳社区创新实践区围绕人的管理和服务,形成了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动员三大功能,具体为:
1、社会管理功能是实践区的价值功能,充分体现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主体地位和价值追求,以创新与时俱进为目标,不断进行优化,通过社会化自治,促进管理创新。
2、社会服务功能是实践区的本位功能,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慈善、互助互益等各种形式的服务活动,全力协助和配合政府实现十大类的民生服务,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增强居民满意度,缓解各类社会矛盾。
3、社会动员功能是实践区的结构功能,通过对整合各类资源,为社会组织提供支撑,同时通过示范效应,在社会组织网络结构中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让更多社会组织有效参与到社会管理。
管理、服务、动员三大功能互相交叉、融合,服务寓于管理和动员之中,管理是服务和动员的目标,动员是服务和管理的支撑。
(六)创新实践区的主要特点
华阳社区创新实践区依托管理、服务和动员三大功能,积极探索发挥社会组织主体作用的新观念、新方法、新途径。主要特点有:
一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创新实践区有效凝聚了两个主体,中国商业联合会商务策划研究中心提供理论支撑,华阳路街道负责项目落地和实践创新,探索“一法两抓三全”工作法(汪萍创新工作法;一手抓理论研究,一手抓实践推进;全面规划,全程管理,全员培训)。在实践中丰富理论,用理论推动实践发展。
二是政府引导和社会组织自建自律自主相结合。街道通过实践区,有目的地培育和指导社会组织,下力气指导社会组织逐步建立自建自律自主机制,引导、帮助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社会组织通过实践区,逐步实现自建组织、自律治理、自主发展,最终达到民非发展民非、民非服务民非的目标。
(案例:引进汪萍创新智库,自主自律自建大爱艺术社会创新服务中心)
三是全覆盖的组织布局和全功能的组织开发相结合。在社会组织服务领域全覆盖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区营造培育社会组织生态环境。举个通俗的例子,就像从全覆盖孵化一只只小鸡到全功能培育一片森林。
四是政府性资源和社会性资源相结合。实践区通过社区与园区互通、共建,有机融合,实现了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效整合。(例如:开通“连心桥”,建立繁花之上都市志愿者社工站,贴近白领群体的爱好、志趣和需求,整合社区、社团、社会资源,实现社区、园区双向服务。)
五是创新实践和标准制定相结合。在社会组织创新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并提炼制定社会组织标准,包括准入标准、过程标准、评估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
三、推进创新实践区的工作举措
(一)党建引领,保障有力
成立体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四位一体格局的创新实践区协调委员会,由区委组织部、区社工委、区民政局、区社团局、华阳路社区(街道)党工委、大爱艺术社会创新服务中心以及社会组织代表组成,全面协调社会组织创新实践过程中的全局性问题。
(二)党建覆盖,强化管理
华阳路街道在全区首家完成综合党委公推直选的基础上,推选综合党委委员兼任社会组织指导服务中心主任,由社会组织指导服务中心承载创新实践区的管理与服务,日常工作由理事会负责,理事会成员包括成熟社会组织的负责人、社会组织指导服务中心负责人,理事会设常务工作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党建工作部、需求调研部等八个部。各社会组织设党支部或党建联络员,在党建工作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在长宁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的背景下,社会组织华阳社区创新实践区将立足社区,服务群众,凝聚社会,成为社会组织转变为社会管理主体的有效平台,成为社区创新管理模式转变过程中的有效载体和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