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社情民意气象站”建设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以社区为抓手,紧紧依靠社区,紧紧围绕社区。只有强化社区管理,才能从源头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从“社情民意气象站”的形成、发展入手,通过回顾、总结,对新形势下拓展、创新“社情民意气象站”进行思考,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借鉴。
一、“社情民意气象站”形成溯源
“社情民意气象站”最先诞生于天山路街道纺大居民区。所谓“社情民意气象站”,就是运用多种方法,通过各种途径,及时、准确地掌握居民需求、排摸矛盾纠纷、了解思想动态等重要信息,并在分析、处理这些信息上做到反映快速、处理得当而有效。
其实,早在“社情民意气象站”形成以前,纺大居民区就提出了便民“三部曲”,即“承诺制”、“首位接待负责制”和“求助评议箱”。可以说,便民“三部曲”是“社情民意气象站”的雏形。它的提出,畅通了民意表达渠道,使居民的诉求有人倾听、便民的实事有人负责、居民的利益有人维护。
2001年,纺大居民区在整合便民资源的基础上,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支持下,结合当时社区发展的新形势,以“稳定”和“服务”为目标,组织小区“两委”班子、智囊团、议事会成员等,成立了以“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为工作宗旨,以“当群众满意的勤务员、做群众信赖的主心骨”为内容的“社情民意气象站”。“社情民意气象站”成立后,提出了“五必报、五必议、五必做”的工作机制。信息收集“五必报”:居民区党总支建立一个点、线、面结合,覆盖全居民区的信息收集反馈网络,对居民家庭、楼组、小区中发生的“急、难、怨、险、疑”问题及突发事件,必须及时、准确地上报。信息分析“五必议”:对居民及小区中的重要事情、重大隐患、重要设施建设方案、小区发展规划、群众思想动态,必须经常进行商议和分析。信息处理“五必做”:对紧急的事情及时做,棘手的事情勇于做,热点的事情重点做,扶贫帮困的事情经常做,居民与社区单位间发生矛盾的事情协调做。
“社情民意气象站”的成立,是纺大居民区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的集中体现,是纺大居民区“把心扑在小区,把劲用在小区,把情化在小区”的集中体现,是纺大居民区理顺群众工作思路、搭准群众思想脉搏、维护群众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社情民意气象站”的成立,为民意的落实提供了专项工作机制,在解决群众身边事、棘手事、困惑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居委会通过“社情民意气象站”,也拉近了与小区居民之间的距离,做好群众的贴心人。
二、“社情民意气象站”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社情民意气象站”在发展中成长,在成长中壮大,在原有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总结、深化、提高,结合新形势和居民区实际情况,探索新的工作机制和新的工作方法。
(一)完善社情民意收集机制
在社情民意收集上,居民区党总支通过畅通渠道、创新载体、建立制度等形式,广泛收集社情民意。畅通渠道,就是吸收外来人员加入文化团队、定期走访“两新”组织、社区单位等,拓宽信息的收集渠道;创新载体,就是利用党员服务点、社区文化团队、广场阵地、便民项目等,积极鼓励、引导居民说身边事、诉身边难、叙身边情,及时有效地收集社情民意;建立制度,就是通过建立公开便民承诺制、分块蹲点服务制、民情收集考核制等制度,规范社情民意收集方法。
(二)完善社情民意分析机制
在社情民意分析上,居民区党总支通过及时分类、及时沟通、及时讨论,精确分析社情民意。及时分类是指党总支对收集到的社情民意按照处理的难易程度分成三类,即直接处理的、协同处理的、党总支负责处理的;及时沟通是指党总支根据事件的影响范围向楼主骨干、居民代表、社区单位和职能部门沟通;及时讨论是指对于收集的各类信息,在梳理分类的基础上,按照居民代表、社区单位、职能部门三个层面组织及时讨论,有效商议社情民意。通过分类、沟通、讨论,社情民意得到了及时、有效、精确地分析。
(三)完善社情民意处置机制
在社情民意处置上,居民区党总支通过多元化、多样化的处理方式,力争将矛盾纠纷解决在社区。党总支在协调矛盾纠纷、处理问题时,改变了以往单打独斗的局面,依靠的是社区单位、小区物业、居民代表等力量。而居委会在工作中,将原先以居民区干部、块长、楼组长为主的协调队伍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以居民区干部为主导,党员、居民骨干、社区单位为辅助,相关职能部门、街道信访代理工作室为专业支撑的多元化调解队伍。多元化调解队伍的形成,为矛盾的化解提供了便利。
机制的形成,规范了“社情民意气象站”的运作,使一些制度、流程明朗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社情民意的收集由被动变为主动,居民所宣泄的情绪、所反映的问题、所提出的需求在第一时间得到疏导、落实、满足,居民感到受尊重了,从而更为积极得参与社区管理。其次,“社情民意气象站”在运作过程中,形成了“社区群众动嘴、工作人员跑腿、相关部门协助”的新型社会服务机制,公共事务的决策也由集权型变为民主型。居民在这一机制的带动下,“主人翁”意识增强了,对社区的建设提出了更多的意见和建议。从更高层次上说,居民就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参与社会管理,因为社会事务对于居民,就是发生在周围的、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情。第三,居委干部在社情民意的收集、分析、处理过程中,也培养、提升了四种能力,即让群众“听得进”、“坐得下”、“信得过”,让事态“摆得平”的“四种能力”,而这四种能力,正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所需要的四种基本能力。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对社区管理、社会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社情民意气象站”也在实际运作中显现出一些不足。一是社情民意收集队伍不够规范。社区的楼组长、气象员在收集社情民意时,往往带有随意性,即没有形成定期走访的制度,有时收集到的社情民意因没有及时沟通而失去时效性。二是缺少反馈环节。信息在收集、分析、处理后,需要给当事人一个明确的答复,即信息的反馈。有效地反馈保证了前期努力的结果,也使信息的流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环路”。三是工作理念不够新。“社情民意气象站”在工作理念上跳不出社区、辖区的框架,缺乏对辖区外一些先进经验、理念的学习。这些不足值得去认真思考。
三、“社情民意气象站”创新思考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结合社会发展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也是群众需求多样化、群众诉求复杂化、群众利益多元化的必然要求。为了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具体化,天山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以对“社情民意气象站”的传承、拓展、提升、推广为抓手,针对“社情民意气象站”的不足,对“社情民意气象站”进行内容、机制上的创新思考,为“社情民意气象站”的推广打下基础,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有利的启迪。
(一)完善“社情民意气象站”组织架构
通过拓展“气象信息员队伍”、延伸信息采集点等方式,运用居民区综治工作站和街道综治工作中心的平台,形成上下贯通的社情民意“气象”工作网络。
1、加强居民区的指导。虽然“气象站”的定位是一个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群众自治组织,但是同其它基层组织一样,需要在大方向上接受居民区党组织的指导。“气象站”由居民区党总支(党支部)副书记负责,运用综治工作站的平台,处理各类社情民意。
2、拓展“气象信息员队伍”。通过拓展首席气象员队伍、楼组气象员队伍、社区单位信息员队伍,全方位地收集社情民意。对于辖区中发生的急、难、怨、险、疑情况,气象员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时间报气象站,真正做到信息畅通、反应快速、处置及时。
3、延伸信息采集点。通过与社区单位举行座谈会、联谊会等形式,加强与社区单位的共建联建,并通过在拓展社区单位信息员队伍,增加信息采集点。
(二)丰富“社情民意”的内涵
结合社区、社会发展新形势,在“急、难、怨、险、疑”中,着重注意收集社情民意中的“怨”。同时,为群众宣泄、化解心中的“怨”提供良好的环境。另外,把“社情民意”的收集内容向社会拓展,可以是社会问题的探讨,也可以是相关的建议等,从社区走入社会,使“社情民意气象站”成为测出社会民情民意温度的“气象站”。
(三)建立各项机制
1、建立社情民意表达机制。在现有的“点、线、面”基础上,结合居委会提出的“6+6”模式(即社情民意网、民意箱、民意卡、民意室,民情本,民情报等六个要素和首问责任制、联系会议制、督查督办制、情况报告制、基础台账制,检查考核制等六种制度),进一步延伸“社情民意气象站”的工作触角,让群众表达诉求、宣泄不满情绪。
2、建立社情民意反馈机制。对社情民意的处理结果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反馈给居民群众,增强互动互通,提高信息处理的透明度,提高群众对“社情民意气象站”的信任度。例如,对群众不满情绪的疏导直接以疏导、劝解的形式反馈给当事人;对“气象员”等收集的问题,社区予以解决后,由工作人员通过电话、上门等方式告知当事人。
3、建立预判、预警、预案机制。进一步完善信息收集、分析、处置、反馈工作流程和模式,由居民区综治工作站和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定期汇总、分析、研判收集到的各类社情民意信息,对重大、敏感的社情民意信息及时上报、及时预警、及时处置。
4、建立协调疏导机制。居民或小区中的矛盾、纠纷、困难显露后,情况议透、措施明确只是分析过程,关键在于协调、疏导、处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立协调疏导机制至关重要。居民区综治工作站对收集的各类社情民意要作分类处理,对社情民意中反映的普通问题要及时回应处理;疑难问题要主动协调,多方参与化解;对居民抱怨社会、宣泄不满的一些情绪要加以疏导引导,加强沟通,消除消极影响,增加和谐因素。
虽然“社情民意气象站”最初是纺大居民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出的社区管理模式,但站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高度来审视这一模式,仍具有普遍的意义。因此,深化、发展“社情民意气象站”的建设,并在街道辖区内推广,就是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依据,就是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实践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