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组织理论视阈下 高校党支部组织构建的多维度探究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把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作为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同时,按照学校提出的“提升党性修养、服务教学科研、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目标,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以党支部为载体,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健全和完善学习规章制度,创新学习方式,在全体党员中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优化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通过学习提升党支部的适应力、创造力、影响力、竞争力和生命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一、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学习型组织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模式之一,美国当代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奠基人,1990年在他的经典著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一书中,首次提出“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性质有两个方面:首先该理论是当今最前沿的管理理论;其次,该理论是宏观的管理理论。

在学习型组织这个理论体系中,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一个内涵,五项要素,七大特点上。《第五项修炼》中指出:“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在著名的圣吉模型中,描述出了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五项要素,即必须进行“五项修炼”: 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改善心智模式、自我超越及系统思考,如图1所示:

1、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愿景可以凝聚上下的意志力,透过组织共识,大家努力的方向一致,个人也乐于奉献,为组织目标奋斗。

2、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团队智慧应大于个人智慧的平均值,以做出正确的组织决策,透过集体思考和分析,找出个人弱点,强化团队向心力。

3、改变心智模式(Improve Mental Models):组织的障碍,多来自于个人的旧思维,例如固执己见、本位主义,唯有透过团队学习,以及标杆学习,才能改变心智模式,有所创新。

4、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个人有意愿投入工作,专精工作技巧的专业,个人与愿景之间有种“创造性的张力”,正是自我超越的来源。

5、系统思考(System Thinking):应透过资讯搜集,掌握事件的全貌,以避免见树不见林,培养综观全局的思考能力,看清楚问题的本质,有助于清楚了解因果关系。

学习型组织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2.组织由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3.善于不断学习。4.“地方为主”的扁平式结构。尽最大可能将决策权向组织结构的下层移动,从而使组织内部互相理解、互动思考、协调合作。5.自主管理。6.兼学别样。7.组织的边界将被重新界定。

由此可见,学习型组织理论兼容和涵盖了终身学习、人本管理等当前世界流行的教育理念与经验,其基本理念与管理方法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机关、甚至是高校接受并运用。

二、学习型组织理论对高校学习型党支部创建的推进

学习型组织理论有一个公式:L<C=D。其意思是:Learning即学习的速度如果小于Change,就等于Die,就会死亡。即学习的速度必须不落后于改变的速度。组织若无法成为学习型组织,则将遭淘汰。学习型党支部建设就要把党建理论和学习型组织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党支部的每个层面上牢固树立先进的学习理念。通过组织化的学习活动,使广大学生党员有持续学习及创新能力,将党员的学习和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综合素质,使党员个人和整个组织得到共同发展,从而不断增强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学院学习型党支部的创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借鉴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共同愿景”思想

学习型党支部应以精干、高效为目标,唤起每个党员和积极分子对创建学习型支部的积极性。学院党总支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通过对现有基层党支部设置科学的分析后,创新性的提出实施“垂直专业化党支部”的设置模式,以专业为依托纵向设置党支部,支部设置类型由传统的“横向型”转变为“纵向型”,如图2所示。党支部设置方式得到进一步优化,同一专业的师生有共同或相近的学科奋斗方向,各支部之间有合理、同一的目标,以此增强组织成员之间的交流,增进组织的稳定协调,激发成员的合作意识,并为组织的管理提供依据。

2、借鉴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团队学习”思想

团体学习是学习型党组织的一项基本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组织的力量,使整个组织的力量大于个人力量的叠加,达到1+1>2的“加乘效果”。我院通过加强组织建设为“团队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在组织建设中,支部根据学习型党支部的建设要求进行了分组,做到“全员参与、明责定岗”,主要分为监察组、宣传组、理论学习组和实践组,为以后的建设提供组织保证。监察组以建立党员考核制度为主;实践组通过开展和参与各类实践活动,提供实践平台;理论学习组负责组织团体理论学习,并进行相关理论研究,提升支部成员理论修养;宣传组通过建立网络平台及宣传栏,把线上线下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党员政治素养。通过这些分组使支部全体党员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并实现了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激发出集体智慧的力量。

3、借鉴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改善心智模式”思想

“改善心智模式”是科学构建学习型党支部的重点,也是培养党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本质。为此我们全力开展阵地建设,包括理论学习阵地和实践阵地。建设理论学习阵地,围绕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提升党性修养。通过由党员同学定期自发给本支部成员讲解党的理论章程和热点时事,丰富党员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从而达到思想上的共鸣、行为上一致的目的。建设实践阵地,在校内、外共建基地,通过QQ、党建博客等网络宣传加强支部成员沟通,通过展板宣传等形式在学生生活园区和橱窗等阵地介绍支部构成及活动情况,扩大支部声望和影响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支部邀请学院党政领导和骨干专业老师作为指导老师,为大学生科创计划和就业工作进行结对指导,积极推进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探索因材施教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

4、借鉴学习型组织理论的“自我超越”思想

促进党员潜能超越性是创建学习型党支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此,学院建立一整套针对党员的全过程实时考评体系,坚持定期、民主、公开、全面的考核原则。党员通过检查自身问题与不足“知己短”,广泛征求老师同学意见“求良策”,在党支部的指导帮助下“攻难关”;通过“回头看”、“左右顾”、“向前走”三个步骤,使党员继续寻找差距,重新确定目标。

5、借鉴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系统思考”思想

系统思考是学习型党支部的灵魂。它要求把所处理的事物看做一个系统,要看到其中的组成部分,还要看到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从总体的角度对其加以处理和协调。学院广泛开展党支部结对活动,促进情感交流、信息交换、知识转移、能力扩展,做到和谐促发展、谈心促创新。通过广泛的结对活动,增强系统思考的能力,切实做到立足全局,谋划局部、放眼长远,处理当前。

三、学习型组织理论指导下的学习型党支部实践成果

学习型组织理论在构建学习型党支部上起到积极推进的作用,具体主要映射在学院学科建设、教师科研创新,学生科技创新三个方面。

学院学科建设方面,近年来,学院坚持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依托上海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创建多个实验实训基地,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基地,结合高校学科链、教师专业链、企业产业链,对接地方经济,开创了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新局面。在这些成绩的背后,有“把支部建在科研项目上”这一良好的平台,更有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表率作用。

教师科研创新方面,学院以学科建设为平台,以科研创新为纽带,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骨干带头作用,全力打造的科技创新应用为特色的科研团队,学院共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博士28人,教授3人,副教授1人,其中党员近20人凝聚了机电一体化创新团队,初步形成了承接重大项目的能力,攻克了一系列重大的科研难题,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大学生科技创新方面,学院党总支有计划地安排党员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以“卓越计划”为旨,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始终坚持“把骨干发展成党员、党员培养成骨干”的党建工作理念,开创了党建科创双丰收的良好局面。优秀学生党员在科研创新上的能力得到充分的磨练,在全国各类科研竞赛中勇创佳绩,一年的时间一共荣获1项国家级和16项市级荣誉。同时他们以大学生科创计划和科研训练计划为载体,充分开展课题研究。我院学生共申请科创课题25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授权2项。

四、结束语

高校学习型党支部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党支部和党员的自身努力,更需要上级党组织的支持和指导。我们要以更新观念为先导,深人领会学习型党支部的内涵,认真研究学习型组织理论,把学习型组织的理念,真正渗透到每一个党员的思想中,让学习成为自觉的行动,自主的追求。通过学习型学生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永葆党员的先进性。

(作 者:朱 蓓  王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