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路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和管理的思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日益多元化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势,为各类社会组织迅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加快培育、扶持、发展与社区服务和管理相适应的,能够协助政府承担事务性工作、提供公益性服务、调解民间纠纷、发展慈善事业的政务类、服务类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与管理,能有效克服政府管理成本增大、效率不高和服务机制难以适应的弊端;能带动社区各类服务业的全面发展,为提供充分就业,保持社会稳定,创建和谐社会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江苏社区社会组织的概况
1、社会组织现状。
截止2010年3月,江苏社区在区民政局注册登记的社会组织共有73个。其中:社会团体43个,民办非企业单位30个。这些社会组织主要包括:教育事业类20个,社会事业类19个,科技事业类16个,体育事业类13个,民政事业类 5 个。主要来自区教育局、体育局、科委等部门。在街道备案的群众团队110个,其中:文化艺术类46个,体育健身类29个,休闲爱好类18个,公益服务类17个,参加活动总人数5000多人。街道直属社团9个。
2、社会组织的发展和作用。
从近几年培育发展的社会组织中,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管理的作用日益明显。如:2004年11月,上海首家社会民间社团组织——李琴人民调解工作室注册登记成立,运行六年来,每年为街道调处的矛盾纠纷案例百余起,起到稳定一方的重要作用。2006年7月,江苏路街道建立了社会组织预警指导小组,对辖区内可能出现的邪教组织及时提供信息预警。2006年3月,社区建立仁和社会组织发展服务社,为凝聚社区各种组织和人士,推进和谐社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又如,近年在居民区中不断涌现的110个群众团队,把不同兴趣爱好的人群组织起来,参与健康向上的社区活动,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了他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2008年以来,社区成立了以党员为领衔的具有一定专长的13个党员志愿者工作室,以党员服务中心为平台,开展了不同形式的为民服务活动,受到了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的好评。另外,近年来居住小区中的不断增加的业委会和自治小组,在维护居民利益、创建平安和文明小区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社会组织已成为构建江苏和谐社区共同体的一支不可低估的重要力量。
3、存在问题:
一是江苏社区在区民政局注册登记的73个社会组织运作,主要由政府部门孵化的社会组织,其本身运作相对独立,与街道的联系并且在社区发挥的作用有限。
二是居民区中110个群众团队以各种活动型组织为主,这些组织的活动范围主要涉及兴趣领域、情感交流领域,其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总体有限;虽然有些已经尝试着探索通过团队组织来动员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参与居民区自治决策,但总体上这类经验还未达到普及的程度。
三是近年来街道新建成的实事工程项目,“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就餐点、慈善超市”等,但没有培育成新型的社会组织,形成政府包揽,致使资源、效能未能得到最大化。
四是随着居住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群众对社区管理的需求提升,居住小区中的的业委会和居民自治小组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另外随着商务楼宇的不断增多,如何更好的满足企业、员工的需求,迫切需要大量的社会组织来承接有关事项和服务。
五是社会组织运作的人力、资金还未得到有效保障,一些社会组织运作的长效机制受到影响。
二、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的思考
1、积极培育各类新型社会组织。
针对江苏社区老年人口比例高达27%以上这一特点,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依托,进一步培育居家养老中心这一社会组织服务,推进为老服务社会化的进程。将已建成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就餐点归并管理,确实解决社区老人养老实际问题。将街道老年协会功能延伸到 13个居民区活动室,通过老年协会进行管理,让老年人有一个自主管理、服务、活动的场所,让居委会腾出更多的精力为居民区服务。
以慈善超市为社区爱心场所,注册建立社会组织慈善购物点,其功能可接受社会各企事业单位捐赠,也可引进非正规企业经营,盈利部份用于慈善捐助。
将办博当中好的经验传承下来,大力培育发展维护社区稳定的群众组织,以及加强社区管理的社会组织,承接政府所不能办的许多事项。
针对商务楼宇集聚的情况,培育为企业、为员工发展的各类社会组织,如“金融服务联盟”、“企业家沙龙”、“人事经理联谊会”、法律工作室、“咖啡俱乐部”“白领健身指导中心”、“白领健康顾问”、“白领婚姻服务中心”等,为企业、员工发展进一步创造良好环境。
2、加大社会组织扶持力度。
在社会组织发展起步阶段,需从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扶持。
一是设立社会组织专项扶持资金、群众文体团队专项扶持资金、对有突出成绩的社会组织给予奖励措施。
二是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上给予扶持。街道提出项目,社会组织承接项目,双方签订协议,最后根据具体落实项目的数量、质量拨付费用。
三是从场地资源整合上给予扶持。整合社区文化中心、13个居民区的多功能活动室、街道社工站、党员服务中心等一批社区硬件设施,为社会组织开展工作和活动创造良好环境。
四是从群众团队规范发展上给予扶持。规范发展各类群众文体团队,注重软实力的培育,通过枢纽式党建建设、菜单式服务、激励式扶持的方式加大团队的培育力度,使群众文体团队按照规范化管理、项目化运作、个性化培育的方式,日益发展、成熟,功能发挥更日臻完善。
3、加强对领军人物的培养。
关注社会组织中领军人物的发掘和培育,将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关心群众疾苦、热心社区公益事业且有一定专长的优秀人才汇聚在党组织周围,充分发挥他们的价值。通过“发掘一个、凝聚一片”,在这些领军人物的带领下,逐步规范,让社会组织实现自我运作、自我管理、良性发展,真正成为社区建设的主体。
三、加强社会组织的管理
1、建立社会组织指导服务机构。
建议成立江苏路街道社会组织指导服务中心,通过专门的工作机构来推进工作。结合社区实际,培育各类新型社会组织;对已建立的社会组织引导其健康有序发展。加强人员和资金配置,社会组织指导服务中心要有两名专职人员从事工作,并配备相关人员协助工作,确保工作力量到位。同时,社会组织的运作除组织本身向社会募集资金以外,更主要来自政府一定的经费投入,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办公经费、及日常事务开销经费,使其能正常运作。
2、建立社会组织相关管理制度。
建立《江苏路街道社会组织指导服务中心章程》,建立委员会工作机制,形成规范有序的组织管理制度。制定《江苏路街道培育促进社会组织发展若干意见》、《江苏社区群众文体团队管理和扶持办法》等,加大扶持力度,提高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水平。
3、探索转变政府职能。
将可由社会组织承担的具体社会事务、微观经济调节职能以及专业服务职能归还、转移或委托给具有相应能力的社会组织承担。逐步建立对社会组织的资质、能力、信誉、业绩等评估和监督机制。
4、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服务。
一是构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联动沟通机制,把社会组织的需求、意见和建议向政府管理部门反馈,将政府的要求及时传达到社会组织中。把发挥社会组织功能与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结合起来,使社会组织成为加强党建工作的阵地、凝聚团体会员的载体和实现合作共治的平台。
二是搭建社会组织之间的广泛交流沟通的平台,在资源共享的同时,激发社会组织的动员能力、组织能力、活动能力、服务能力,不断拓展“承接服务、凝聚群众、共建和谐”作用,形成“社区是个家、建设靠大家”的良好氛围。
三是加强对注册和登记管理的社会组织的服务、组织、指导和协调,从多方面进一步拓宽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功能,引导社会组织依法按章运作,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强诚信自律建设,强化自我管理。
5、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
建议新设立的街道社会组织指导服务中心同步建立党组织。探索实行枢纽式管理方式加强党建,为社会组织提供支持与保证。为各社会组织配备党建指导员、联络员,或设立党的工作小组,条件成熟的逐步建立党组织。鼓励党员干部主动发起社会团体,担任领军人物,支持更多的党员合法加入社会组织(如经选举进入业委会、民管会、自治小组等),吸收领军人物、积极分子加入党的队伍。充分激发党员干部的主体作用,融入、参与、引导民间组织的发育与运作,逐步实现社会组织党建网络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