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服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上服系指现在的上海服装(集团)有限公司,以前的上海市服装生产联社、上海市服装鞋帽公司、上海市服装公司、上海市服装总公司。她走过了与祖国同行的发展历程,期间培育成长起来的独特文化发挥了引领人、凝聚人、发展人的重要作用,成为建设凝聚力工程的好抓手和大特色。上服的企业文化在劳动密集型老国企中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与比照性,对此进行深入考察研究,可以以小见大地把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有利于务实而进取地推进以企业文化为载体的凝聚力工程建设的创新发展。本文就是通过联系实际的回顾分析和前瞻思考,在总结企业文化建设的同时,拓展企业文化建设的提升思路,尤其是如何以此为鉴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深化凝聚力工程建设的实践探索,努力开拓企业文化培育与企业转型发展良性互动的新境界。
一、上服走过的甲子之路
“上服”作为中国最早的国有服装工业企业之一,长期以来,她以博大的胸怀和执著的追求,在海派时尚的沃土上辛勤耕耘,继承和超越传统,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奋斗,创造出许多个服装界之最,也经受住改革调整的考验,更顺应时代潮流开辟发展新路,共同书写了一段段难忘的历史。
1、前30年创业成长阶段。1950年3月18日,在当时的周家嘴路786弄三多里63号,上海市第一批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之一的第一衬衫、第二服装生产合作社成立,构建了“上服”最初的组织雏形,成为“上服”诞生的纪念日。1956年筹备成立了上海市生产合作联社。1958年组建了商业与工业为一体的上海市服装鞋帽公司。1962年根据“工商分开”决定组建了上海市服装用品工业公司。其间上服人曾创造出计划经济年代的辉煌,鼎盛时近200家单位、数十个服装服饰品牌,年销售和利润一直领先,成为那个时代全国省级服装工业公司的“大哥大”,如1972年8月,上海延吉服装厂(现上海飞达羽绒服装总厂)为日本客商生产了羽绒服和睡袋,成为上海第一家出口羽绒服装的企业,该厂于1974年又接受中央下达的任务,为国家登山队研制登山服等装备,实现了女队员潘多等人首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世界壮举,大笔国外订单也随之而来,1975年潘多等一行还专程来厂参观访问,留下了一段历史性佳话。
2、后30年改革发展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祖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转型,为适应“进市场”的要求,1979年,企业名称改为“上海市服装公司”,1987年基本完成了由行政性公司向企业性公司的转制,1993年改称为“上海市服装总公司”,1995年3月16日,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改制为“上海服装(集团)有限公司”。其间呈现出两个方面特点:
其一是发展成果凸显。80年代初,组建了我国第一支时装模特队——上海市服装公司时装表演队,并进入中南海作汇报演出;首创主编《服装工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以及《服装工业企业技术管理》和《服装生产技术管理》等服装教材,为我国服装工业走向标准化作出了极大贡献;设计制作的“中华衫”系列服饰作为我国选送作品一等奖,参展法国国际时装博览会,通过时装表演队的精彩演绎,产生了“来自毛泽东国家的时装”的轰动效应,打响了中国服饰进军巴黎的第一枪;1995年至2005年连年承办了国际著名时装设计大师作品发布会和流行趋势发布会,先后邀请来自法国、意大利、美国、日本、加拿大等世界著名时装设计师46位(57人次),承办200场发布会,为推进中外服装文化互动,搭建了时尚交流的桥梁;2001年成功中标并为在上海召开的APEC峰会领导人设计制作传统文化与现代工艺完美结合的中国装,被上海市政府外办授予“特殊贡献奖”,该项目还被评为全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率先研发成功了填补国内空白的新型消防服,经鉴定与使用,显示出“轻薄、阻燃、隔热、防水、透气”等国际先进水平,获得数项国家专利和良好社会效应。
其二是调整步伐加快。通过学习调研、上下互动、校企合作等努力,先后制定了《上海服装集团定位发展构想(2006-2010年)》,形成了“一体(服装主业)两翼(房产开发、三产服务)一平台(集约稳定调整)”的战略路径及四项保证体系、制定了《上海服装集团三年发展(滚动)计划(2009-2011年)》将“一体两翼”赋予新的内涵,明确了服装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营业态,提出了具体发展项目及目标要求,为进一步搞好转型发展统一了思想和行动。同时以对国资经营的责任感和脱困求生的紧迫感,自我加压调整,在初步摆脱大部分巨额历史债务后提前一年宣布由“调整”转向“发展”,加压指标全部实现。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市场激烈竞争的挑战,大力提升内外贸以及进军其他业态等服务经济的活力。加大科技研制投入,加快品牌开发与销售,不断增强主业核心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内部盘整、社会竞标、合作开发等途径,加强资产运作,搞好房地产与创意园区建设,提升盈利能力和实力基础。
3、十二五转型发展新阶段。2010年下半年起,按照国家、地方和地区的各级导向要求,结合行业实际又适时制定了《上海服装集团十二五发展规划》,确立了“形成以服装生产性服务业为‘一体’,以房地产业和创意产业为‘两翼’,主业驱动、三业互动的多元产业集团”的战略定位,明确了集团十二五发展的三大任务,即“做强一体”、“提升两翼”、“深化改革”的指标及项目体系。2011年作为集团三年发展计划的收官之年和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动力和压力并存,集团将再接再厉克难前行,继续努力开创转型发展新局面。
二、集团经历的文化之旅
上服集团是目前仅存的原省(直辖市)级国有服装工业企业,考察其发展轨迹可以发现,她不仅创造过许多“第一”和曾经辉煌,而且长期积累起厚实的文化底蕴,特别是去年抓住筹备“上服六十周年庆典”的契机,从集团层面的硬件建设到软件提升,从文化培育到形象塑造,均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由此激发的强劲凝聚力将转化为持久的发展力。
第一阶段:80年代之前,计划经济下的以积累和争先为特征的创业文化。经历了从一家一户走向合作团队经营、从只做门市接料制作成衣走到自营批量生产销售,从传统小生产方式转向专业集约化生产,从弄堂小厂变为规模型企业,从内销产品扩展到出口加工,从本市业界称雄到全国同行领先,期间创造出许多争创一流的突出业绩,涌现了一大批创业者先进劳模,企业规模不断更新扩展,对国家的贡献与日俱增,学习先进、勇于争先、建功立业的舆论导向和文化氛围越来越浓烈,成为造就那个时代辉煌的源动力。还有一个反映当时企业文化标志性成果的,就是上海市服装公司率先通过公开征集、评选,采用了业内设计师的优秀方案,沿用至今的司标,它经受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性检验,经过这次广泛征求意见集智审视后仍被保留下来,并融进时尚性色彩元素,同时通过集团和专业机构的互动,形成了既体现出时代性又有鲜明个性的视觉识别系统,与时俱进地提升了集团形象。
第二阶段:90年代起,社会转型下的以凝聚力工程为抓手的调整文化。在企业推向市场进入激烈竞争的大潮中,如同许多国企那样,上服集团也经受了艰难调整脱困求生的凤凰涅槃洗礼,当时作为“上海市凝聚力工程建设”十七家试点单位之一,探索创造出“生活上、政治上、心态上、技能上、参与上、根本上、全方位关心人”等工作经验成果。世纪之交期间,集团通过调研、总结、思考,又先后制定下发了《上服集团营销文化要点》、《企业经营者职业道德守则》、《干部职业道德规范和职工行为规范》以及五家单位各具特色并被公认的优秀企业精神,增强了艰苦创业的信念,促进了全行业的稳定调整解困。2005年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集团更是全方位多形式地强化发展理念引领,大力进行战略观、大局观、领导观、责任观、机遇观、改革观、创业观、团队观、人才观、民权民生观等宣传教育,引领广大干部和职工振奋精神克难前行。
第三阶段:2010年起,市场竞争下的以做大做强上服为追求的集团文化。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引领下,上服人得到上级指导多方支持,正再接再厉地昂首走向转型发展做强企业的新征程,全面建设集团文化势在必然、愈显紧迫。去年抓住纪念上服发展60周年庆典契机,集中进行集团发展历史与使命责任的宣传,精心策划、制作、实施了“十个一”系列活动:上下合力地完善提升了集团核心理念;完成了视觉识别系统及实施;翻阅档案资料,从60件大事中,由群众投票选出了“集团发展60年最具影响力的十件大事”;拍摄了反映上服历史和未来的录像片《霓裳羽衣映春秋》;编撰了图文并茂兼具资料与激励功能的《慧聚上服》一书;设计了宣传集团核心理念的文化书签;制作了融经营与文化为一体的《集团简介》手册;排练奉献了一台精彩纷呈的“上服集团60周年庆”时装表演;组织了一轮“时尚进万家,世博更精彩”感恩酬宾展销会;进行了一次媒体大型广告和集中宣传;制作了一张集团标志性形象的交通纪念卡。以上企业文化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扩大了集团的社会影响,激发了干部、党员和职工的自豪感与事业心,尤其是“引领多彩时尚,发展上海服装”的使命、“致力于成为科技化、时尚化、品牌化的服装生产性现代服务产业集团”的愿景、“诚信为基、客户为先、员工为本”的企业价值观、“尽责、廉洁、开拓、民主、惟贤”的领导价值观、“至专、至新、至和、至远”的企业精神,成为上服人转型发展、创造新辉煌的持久动力。
三、面向未来的提升之策
借鉴集团发展历程,特别是文化建设所得所感,前瞻应对今后的态势,我们认为,在老国企建设适应发展趋势的企业文化,总体上需要注重和把握六点。
一是领导团队的引领性。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在领导,作为企业领导班子,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坚定的文化兴企使命责任意识, 亲力亲为地抓策划抓提升,同时又要带头勤于学习思考,善于汲取新知识新经验,不断增强领导文化建设的能力与水平,使企业文化建设始终处于引领助推的有效状态。
二是融入发展的时代性。企业文化除了具有行业与企业特征外,还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因此尽可能地跟上时代步伐是建设企业文化的组织者必须要注意的,主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融汇关系及融合内容,一是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企业(文化)发展接受社会(文化)发展的辐射,随时从大环境大潮流中汲取养料,浇灌本企业文化建设之花,同时又要有作为地创造特色经验成果为推进社会(文化)发展增砖添瓦;二是企业进取与时代进步,必须适时顺势而为,把握时代脉搏,坚持进取向上,以这样的态度建设企业文化,才是可取的。
三是与时俱进的创新性。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生命力之所在,着重从三个环节上去努力,一要重视实践探索,发现问题,应对问题,解决问题;二要总结借鉴,善于扬长补短,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借力提升;三要学习出新,学习新知识、新成果、新方法,推陈而出新,达到新境界。在企业文化培育中着力创新观念融入大势取得主动,创新技术和产品增强竞争活力,创新管理提升扁平化现代化水平,创新体制机制赢得激励经营和人才效应。
四是总体策划的系统性。要按照形势变化和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及时制定和完善企业文化的创建规划,包括我们下一步伴随实体化改革进程,继续对集团文化建设的整体化延伸化推进。这是一项长期性“功课”,因为企业文化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同样就各个个体的企业文化形态来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完善规划后还要系统考虑抓好分步实施,这样才能使企业文化建设步入持续上升的良性轨道。
五是实事项目的吸引性。企业文化建设也要为广大职工群众所需要、所关注、所认同、所参与,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积极主动、量力而行”的原则,通过广泛调研认真筹划,提出项目办实事做好事,主要可以抓住两个重要途径,其一为关注民生与职工发展,包括采取切实措施来扩展职工民主管理权、落实发展成果共享机制、为职工排忧解难,帮助职业生涯导航培训与建功立业、加强各类人才的引进、培养与使用等等;其二为组织生动多彩的群体活动,寓教于乐的集体交流,如网上参与大事、兴趣读书、知识竞赛、群众歌会、运动会、技艺展示、摄影评选、外出旅游、参观新标等等,如此喜闻乐见的业余活动既有利于陶冶情操,又提高了职工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六是以人为本的实效性。“企业文化建设着眼于发展,作用于人”,重在“建设”,旨在“化人”,如同经济建设那样,也有一个投入产出的效能问题,产出需要投入,投入为了产出,就其实际“效益”来说,抓好企业文化建设所得到的往往包括有形的与无形的、现时的与今后的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宝贵财富。而这种“实效”必须以“以人为本”来确保和体现。一要强调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以人为本”,主要是为了人的进步,最终一定要体现在人的进步上;二是明确企业文化建设成效的检验标准根本点是“人”,主要看人的素质是否得到提高,包括整个团队素质,以及由素质提升带来的企业发展实力与活力。企业领导者在建设企业文化时一定要牢牢抓住“人本性”这个牛鼻子,在激励人、发展人、凝聚人上下功夫,如此才能开发出企业文化建设的最大效能。
我们的时代已经进入到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新阶段,企业的文化力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建设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与推进,它越来越成为党的凝聚力工程建设的有效载体,已被越来越多人们所努力践行。只要我们认清大势坚定信念,崇尚科学以人为本,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大胆探索不断进取,就一定能够跃上企业文化建设的新高度,赢得凝聚各方力量的新效应,创造企业转型发展的新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