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党在青年知识分子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研究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我们的民族就是这样的民族,我们的党就是这样的党。我们党经过长期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带领人民迈上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并在当今世界竞争舞台上显示其优越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胜利成果凝聚了几代人心血,牺牲了无数革命的先烈,然而,沿着这条道路去争取最后的胜利还要很多代人的努力,特别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发展战略更是离不开青年知识分子参与,更寄希望于他们坚定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走向胜利。高校是青年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肩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进行本课题研究,结合高校实际,进一步探索做好青年知识分子工作,不断提高党在青年知识分子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一、凝聚青年知识分子是党的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党的先锋队性质凝聚了青年知识分子。青年历来是最富有朝气,富有理想抱负。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是时代的先锋,最能凝聚进步青年投入党的事业的组织。很多老一辈革命家都是在年轻时受了马列主义传播的影响走向革命道路的,她像一盏明灯,给在黑暗中探索救国真理的青年知识分子指明了方向,吸引他们奔赴井冈山、瑞金、延安等根据地投入党领导的革命事业。新中国成立后,当家作主人的幸福感极大鼓舞广大青年知识分子投身于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改革开放,振兴中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感召了广大新一代知识分子积极申请加入党的队伍,勇挑建设强大国家的重担。伴随党的事业发展,党员的队伍从1921年创立时50多名党员,发展到目前近8000万党员,特别是近年来,全国每年培养发展的新党员中,三分之一来自高校培养发展的青年学生。青年知识分子成为当前培养发展的主体,充分显示党在青年知识分子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争夺青年一代的斗争从未停止。当前,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同时,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和平演变、分化、西化、弱化我青年一代从来没有停止过。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聚力量的难度加大,任务更加艰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使信息传递和获取越来越快捷,大众传媒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国际上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争夺青年一代的斗争更趋激烈、更趋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党的政治思想工作的导向作用责任更重,需要我们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培养深入理解、真心认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青年一代。
青年知识分子的前途在于党的坚强领导。党中央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民主,关注民生,发展教育,关心大学生就业,惩治腐败,致力于解决不平衡问题,党的现行方针政策在青年中有很高的认同度;中央领导集体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很得人心,很受青年的拥护。但一些地方因征地拆迁等出现的各种矛盾、冲突问题,腐败问题,严重损害党在青年中的形象。需要在引导青年知识分子以主人翁的精神看待发展中的问题,与党一起排除前进路上的困难,自觉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广阔舞台,创造精彩人生。
二、运用学校党的工作阵地和载体凝聚青年知识分子
高校是青年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地方。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有完善的基层组织体系、较强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员队伍,特别是党组织在贯彻中央有关精神中,重视结合高校青年特点,在凝聚青年工作中形成了多方面有效工作载体和阵地。
发挥党校阵地凝聚作用。我校每年有近二千名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党校学习,青年教师和青年学生都把参加党校、接受党的培养作为政治信仰的追求,有的同学把党校称为东华大学的延安。通过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的学习,接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知党爱党,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入党的自觉性,从政治上思想上为入党创造条件。每年有近一千名积极分子通过党校学习,走进党的大门,成为党的新生力量。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扩大党组织影响力。十七大以来,在全党掀起了创先争优活动,为基层组织带来新的活力。目前,我校坚持“两个围绕”、“一个行动”推进创先争优。一是围绕“创新转型谋发展”创先争优;二是围绕“服务师生促和谐”创先争优。以“岗位行动”为“创先争优”的活动载体。引导师生党员在各教学科研和学习岗位上创先争优,发挥带动和凝聚群众的先锋模范作用;机关党员在创建群众满意窗口上创先争优,亮党员身份,作服务承诺,主动前移和延伸服务窗口,爱岗敬业,努力在服务中多一份微笑,在办事中多一份热心,让走进机关的师生多一份舒心和方便,增强党组织在青年中的凝聚力。
学生党建中心凝聚优秀学生。针对学校入党积极分子多的特点,各学院探索成立由学生党员组成的党建服务中心,发挥纽带作用,连接党总支和党支部工作,联系广大入党积极分子,组织党章学习小组,配合学院党校工作,开展社区党建服务活动,发挥党员在宿舍生活中表率作用。同时,在校图书馆建立一个由学生党员自我管理的党建阅览室,作为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和开展党的活动的阵地,运用党组织服务平台凝聚青年知识分子。上海世博会让高校学生党建得到充分展示;大学生志愿者、世博先锋行动提高了大学生群体在社会的认同度。
在加强培养中凝聚青年骨干力量。定期组织党校后备干部培训班、青年教师培训,每次培训都有较多校党政领导分别与青年骨干沟通交流,传授工作方法,征求工作意见,引导青年骨干从学校发展大局思考自身岗位工作,激发青年骨干主人翁精神;有计划安排有培养发展潜力青年骨干到校内、外挂职,培养实践能力;分批选送国外培养,拓展国际视野。注重在学科交叉平台和科研基地上建立党的组织,并通过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凝聚青年党员骨干,关心青年教师成长,发挥党组织在基层的影响力。
在办实事解难题中凝聚青年知识分子。千方百计做好困难学生的勤工助学和贷款工作,为经济困难学生开辟绿色通道,不让有一个经济困难学生中断学业。关心大学生就业,党委书记、校长带队深入企业,洽谈建立学生实习基地,校院党政联手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创业孵化、科研项目开发以及成果转化等创业教育和创新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促进毕业生就业。为青年教师提供科研启动经费,引导青年教师进入科研团队。分配上注重向青年教师倾斜,在关心生活和成长成才中凝聚青年。
用优良传统和作风扩大党在青年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近几年来,在东华大学校园内活跃着一支德高望重、学识渊博、师德高尚老教授、老干部组成的关心下一代讲师团,围绕“理想、信念、追求、奉献”等主题,深入学生党建第一线,结合亲身革命和建设经历,为党章学习小组、学院党校、学生班级开设各类讲座,引导青年学生知党爱党。最近,又从有丰富党的工作经验的退休老党员中聘任组建一支特邀党建组织员,充实了学生党建工作队伍,改善培养人队伍结构。老同志党性觉悟高,工作责任心强,广泛联系联系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有利于用党的优良传统凝聚青年学生。最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活动中,我校组织一支100名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采访队伍,分组采访32位老党员,他们中大部分都有50年以上党龄的老教授、老领导。采访组组长在总结这次活动时说:这一个月里,我们走进了许多优秀退休党员教师家中,走入了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回忆年轻时的梦想,感受他们带着镰刀与斧子的坚毅和信仰。他们把理想包裹在伟大祖国的宏愿里,用牺牲、奉献与苦难扛起了一个时代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也成就了现在伟业。而正当由他们去享受这些累累硕果的时候,他们又毫无怨言地将一个由他们创造出来的美好时代让道于我们。这种活动达到了传承了党的理想,为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育提供了新的途径与渠道。
三、把握时代特点,进一步扩大党在青年知识分子影响力和凝聚力
高校青年师生成长生活在改革开放年代,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难免有的会变得迷惑、现实。青年教师的业务发展压力、学生就业压力和社会发展不平衡、腐败等问题,很容易使一些青年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信仰等与功利主义联系起来,使党的信仰在有的青年思想头脑中变得淡漠、多元,使有的青年的理想信念追求被看作实用、功利。可喜的是青年师生中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还是比较多的,有利于我们开展以党建为核心,多层次做好凝聚青年知识分工作。
正确认识青年知识分子的入党动机,用信仰力量凝聚青年知识分子。青年人不同于旧时代走过来的老同志,没有经历了从无到有的波澜,从颓败到兴盛的时代变迁的,没能用自己的眼睛真真切切地见证了这一巨变,见证中国共产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相比较五六十年代经历的人,不可否认一些的个人主义,以我为中心,谋求自我实现的生活方式存在于一些青年当中,这些问题与他们自身经历和当前环境条件的局限有关,我们不能按照那激情燃烧的五六十年代标准要求当代年轻人。我校一位入党七十年的离休干部说,过去她一直对80后、90后不看好,信心不足,但两件事让她完全改变了看法:一是汶川地震后,抗震一线都是80后、90后的解放军、医务人员、工程人员,他们舍己救人的英勇精神一点不逊色于她们当年革命斗争的表现;二是北京奥运在火矩在国外传递,历经艰难险阻,海外青年为护送火矩表现出极大爱国热情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让她很受感动,也说明青年人的表现需要环境和机会,抗震和北京奥运火矩传递给了80后、90后表现和考验的机会,他们一样是信得过的一代。时代特点不同,先进性的表现形式也会不同。党的事业发展需要一大批优秀知识分子。毛泽东在1956年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预备会议上就指出,现在中央委员会还是一个政治中央委员会,还不是一个科学中央委员会。我们计划在三个五年计划内造就100万到150万高级知识分子,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到那时中央委员会成份也会改变,中央委员会应当有许多工程师,许多科学家。这是毛泽东根据国内外迅速发展的形势,对中央领导集体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培养和依靠知识分子是党的一贯政策,要对青年知识分子予以充分信任,更重要是按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培养一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用信仰力量凝聚优秀青年知识分子。
要提高党的宣传引导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中国共产党是因为信仰的力量才赢得政权,取得执政地位。但是,当前较多青年总感觉党的信仰和理论愿境还比较遥远。这说明,思想信仰宣传教育还没有真正贴近实际,与现实有差距,这或许也是青年不爱阅读“党报”,不爱收看“新闻联播”的原因之一。高校青年师生思维活跃、思想自由度高,加之各种资讯广为传播,他们需要感知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异常繁多。在这样的形势下,对党的思想信仰宣传在内容、方式、途径上有更高要求,注重适应师生内心需求和可以接纳的理论传播,把党的理论转化为高校师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话语结构,分层次、有针对性开展宣传引导工作,增加内在情感,体现生动活泼;其次是,党的各级干部要经常到青年知识分子中去,不被群众看作“官”,而是当作兄弟姐妹,群众语言就会脱口而出。干部只有经常到青年师生中去,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多与他们打交道,说说话、聊聊事,群众语言才会进入“领导讲话词典”,提高青年师生对党的认同。
进一步用党的形象凝聚青年知识分子。当前一些损害群众利益现象、干部队伍中消极腐败等负面影响的存在,弱化了青年知识分子对党的信仰的吸引力。我们在重视思想理论引导同时,更要重视形象的影响力。1949年解放上海市时,进城的人民解放军不拢民,露宿街头,影响全国、全世界,很多老百姓都是从解放军的形象来认识共产党的。最近人民日报有一篇关于“门巴将军”李素芝的文章,介绍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李素芝援藏三十多年的事迹,他满腔热情为藏族同胞服务,在军医岗位上树立了党的形象。很多藏族同胞说,他们是先认识了解放军军医,再认识解放军,认识了解放军,再认识了共产党。中央党校教授辛鸣的文章说,一个政党信仰的力量不存在于经典著作里,也不存在于文件报告中,而是实实在在体现在每个政党成员的一举一动中。扩大党的青年知识分子中的影响力,不仅要靠“言”,更要在于“行”,各级党的干部必须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把关心青年知识分子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才能使青年知识分子从自己的经验中相信我们党的主张,从切身体会中认识到党的政策是正确的,从而自觉地参与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中来。
进一步运用民主建设力量凝聚青年知识分子。1927年,毛泽东同志在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三湾时,部队只余下800多人,有的人主张散了,毛泽东通过建立士兵委员会制度,实行官兵平等,党支部建在连上,起到极大的凝聚作用。一定意义上是党领导的基层民主建设挽救了红军。新的形势下,我们要特别重视学习党的历史经验,推进民主办学、教授治学,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等途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进一步扩大群众在选任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激发青年知识分子以主人翁精神投入党的事业中去。当前是我们党最好的发展历史时期,也是凝聚青年知识分子重要时期。凝聚青年知识分子首先是做好凝聚最广大的爱党爱国青年知识分子,同时积极做好培养他们中的先进分子的入党,提高我们党在全社会的战斗力、影响力和凝聚力,领导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作 者:施荣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