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得春风有夏雨

——晨讯科技集团崇感恩文化促企业发展

晨讯科技集团公司

坐落于临空经济园区内的晨讯科技集团,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企业由成立初的20多人发展到现在拥有3600多名员工的集团公司,产值由2003年的1个亿,到2010年超过40个亿,连续七年被评为“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和荣获长宁区“纳税贡献奖”。作为中国最大的手机研发设计公司,集团的手机设计方案和终端产品,每年有逾千万件上市;集团的物联网通讯模块产品更是销售到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占有率中国第一、全球第二。2008年集团被全球著名的波士顿咨询公司评为“全球新兴市场500强企业”,2009年,集团研发子公司希姆通公司被评为“上海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晨讯科技被认为是通过创新业务模式和领先技术优势,取得市场领先地位的本土民族企业的突出代表。

总结发展历程,晨讯人的成功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常怀感恩之心,常记社会责任,常为员工着想,企业有合力,创新添动力,发展能借力。

慈善与关爱 企业家感恩的情结

牢记社会责任,关爱每位员工,是晨讯集团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企业凝聚力、向心力的源泉。

2001年8月,公司创始人杨文瑛女士和王祖同先生本着“得之社会、用之社会”的理念,在将原公司出售给全球500强美国最大的电子元器件分销公司安富利的并购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私人捐赠人民币1000万元,在上海慈善基金会下设立了“晨兴慈善基金”。2001至今,每年从个人税后收入中捐款1000万,用于助学,扶贫,救灾和公益事业。截至去年,仅通过上海慈善基金会的捐款,就累计超过1.1亿人民币。

晨兴慈善基金关心教育事业和孩子们的成长。从2001年起,晨兴慈善基金先后在上海多所大中小学校设立奖学金或助学金,至今共有数千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得到资助。同时,晨兴慈善基金还将江西省的贫困地区万载县作为重点捐助县。2002年至今,晨兴慈善基金已累计捐助逾百名贫困大学生上学,直至他们完成学业。2003年开始至今,晨兴慈善基金在江西万载陆续援建或修缮36所希望小学。

除此之外,晨兴慈善基金还积极投身于高校教育事业,2007年、2008年,先后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音乐学院等高校累计捐款逾人民币2000万元,用于高校教育配套设施的建设和购置。

2003年4月,晨兴慈善基金捐出500万元,其中200万元用于慰问北京抗击SARS第一线的医务人员,其余300万元在上海医学会设立了抗击SARS的科研奖励基金。2003年至今,晨兴慈善基金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慈善捐助累计已超过人民币1000万元。

2010年5月13日,汶川大地震后的第二天,集团创始人王祖同先生和杨文瑛女士即宣布从个人财产中捐出1000万元支援灾区。与此同时,晨兴人慈善基金管理委员会对老家在重震灾的近十位员工表示深切的慰问,同时根据受灾的情况给与员工家里救急资助,雪中送炭。

2010年4月27日,为了让更多困难市民能够参观世博会,集团的部分行政和党务干部,拜访了“长宁区阳光之家”,慰问了那里的智障小朋友,并送上了世博门票。集团人事行政总监祝锦祥在欢迎会上讲到:“我们晨讯科技集团是在长宁区成长起来的,这里的社区就像是老邻居。能够帮助邻居,我们非常高兴。”

因在慈善事业方面的突出表现,集团创始人于2006、2008年两度荣获由中国国家民政部颁发的中国最高慈善奖项 “中华慈善奖”,并受到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集团不仅向多方捐款,还以关心员工为己任,关心员工的生活与成长。每年集团组织上百次的各类培训活动,基本覆盖各级员工,为大家创造再学习、再发展的良好平台。晨讯的员工是幸福的,他们在晨讯这个温暖的家园里工作、学习和成长,获得了一片发展的天空。

感恩,慈善与关爱,是晨讯集团所坚持不懈秉持的理念,也是他们创业和发展的出发点。总裁王祖同先生说出了晨讯人的心声:尽管我们每个人的能力非常有限,但只要我们努力去做、用心去做,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尽自己一份责任,这个世界就会因为我们而多一分美好!

企业和世界 晨讯人宽广的襟怀

浓郁的慈善文化氛围,相互关爱的良好风气,浸润和影响着每一个人,在晨讯形成了“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温暖环境。

当公司的某个员工遭遇困难,大家争先恐后伸出援手。听说某个地方遭遇灾害,晨讯人纷纷捐款。市、区重大活动中他们做义工,节假日敬老院里有他们端茶倒水的身影。

集团搬到长宁虹桥临空经济园区后,得知附近社区里的上海交大医学院学生章文,患急性白血病,需要马上手术,还缺5万元手术款。集团党委发出了捐助该困难学生的倡议书,短短二天之内,就募集到了这笔款项,使章文顺利接受了手术。章文及章文家人在感谢信中动情地说:“在许多人看来,也许我是不幸的,但有幸的是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里……一双双援助的手,一颗颗充满爱的心,犹如冬天里的一缕阳光,照亮了我的心怀……”

当“长宁区阳光之家”与职业技术学校智障小朋友来公司义卖时,短短的1个小时内,就筹得义卖善款10余万元。一名参加义卖的员工说:“参加义卖,以最简便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愿望,给予智障孩子们一些帮助,自己则获得了快乐与欣慰。”

还记得人事行政部一位保安的小孩得了重病,集团的倡议书也是发出去没多久,就有一位位善良、不计回报的同事前来奉献自己的爱心……

汶川地震,集团向全体员工发出向灾区进行爱心捐款的倡议,短短三天就收到员工爱心善款30多万元。集团的一位财务人员,平时话语不多,更不会说豪言壮语,但却在集团赈灾倡议书发出的1分钟后,第一个来到人事行政部捐款;一位外地一线员工,因事请假在家,得知公司赈灾捐款的信息后,立即给部门主管打来电话,表达自己的捐款意向;一名普通技术人员,把带在身边的600元全部捐出,他说:“我不知道别人捐多少,我只是想表达自己的心意”; 有一位退休员工,女儿不经意地说出公司倡议捐款,二话不说,让女儿代为捐款,表达关爱之心;更让人感动的是,有的员工将装有捐款的红信封放在人事部员工的办公桌上悄悄离开,到今天也没找到这几位献爱心的无名氏;最让人感动的是有的员工老家就在地震灾区,家里的房屋倒塌了,但他们还是积极加入了捐款队伍;出差在海外的员工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但在第一时间托办事人员给他们捐上爱心;从公司的管理层到工资收入不高的工厂一线员工、林业、房产、环保、北京、深圳各地办事处的员工都以电话、集中、电汇等不同捐款形式诠释着他们的爱心……参加救灾捐款的员工数达到2500人之多。

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的称号时刻激励着集团各个岗位上的100多名党员,他们处处实践着党员的先进模范带头作用。当他们听到震区的灾情严重,毫不犹豫再一次捐出特殊党费,许多党员捐的特殊党费数额都在千元以上,再次以实际行动表达了对灾区的拳拳爱心。

大爱无疆,没有国界。海地捐款,员工们积极响应,满载着全体员工的深切关爱,11万余元的善款被带到了上海市红十字会。日本地震,员工们同样将最无私的爱捐献给了灾区人民……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在收到捐款后,特地回复到:“在灾难降临之际,众多中国国民向我领馆纷纷发来慰问信并伸出援手,对此我深深地感激……危难之际,我看到日本人民与中国人民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我期盼日中两国人民之间心连心的关系更加牢固紧密……”

付出与收获 奉献者成功的舞台

金杯银杯,比不上口碑。晨讯人热心慈善,慷慨取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关爱弱势群体,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也使企业拥有了宝贵的人脉资源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提起集团的发展,晨讯人感谢中共长宁区委、区政府的关怀与指导,也忘不了长宁区委组织部、区机关党工委、区科委、虹桥临空经济园区和区凝聚力工程学会等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近年来,区凝聚力工程学会搭建了一个政府与企业沟通协调的良好平台,主动关心和帮助企业,解决企业的实际困难。在金钟路晨讯科技大楼的建造过程中,凝聚力工程学会了解到集团在手续办理衔接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以后,积极参与沟通与协调。区委主要领导在了解具体情况后,立即召集各相关职能部门,召开了现场办公会,当场说明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使得解决途径串联式变成了并联式,大楼从建造到产证获得的时间被大大缩短。在凝聚力工程学会的牵引下,集团也力所能及地参与社区的建设事务,促进和谐发展。集团与现代职校签约“定向培养”一个班级,毕业后学生可以直接到集团公司工作,从而形成了企业和社区联手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机制。

晨讯集团刚入驻虹桥临空经济园区时,遇到了员工“吃饭难”问题,园区领导主动牵线搭桥,帮助集团申请煤气设施和卫生资质,在大楼地下一层开设了“白领餐厅”。同时还辐射到周边企业,切实有效地解决了晨讯及周边企业员工就餐的问题。

2的长三角服务团人事行政部长宁区科委、发改委等政府部门,在服务帮扶企业、共享良性循环方面更是做了大量工作。

2009年,在上海市长宁区政府和区科委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市依托晨讯科技集团下属的希姆通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建设“上海手机测试公共服务平台” 为上海市乃至长三角的手机企业提供公共测试服务。通过平台一年多的建设运营,依托行业龙头企业,依托专业第三方企业,依托政府事业单位,三方构建公共服务平台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资源可以有效整合,技术可以充分支撑,运营可以快速复制。通过平台项目的建设,培养和凝聚了行业人才,增强了区域内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的联动性,提高了区域经济的效益。

2010年,在长宁区政府和发改委的支持下,上海市依托集团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终端研发设计公共服务平台”,这是当时在金融危机情况下,政府帮助企业抵御危机、转“危”为“机”的有效途径,而企业投身其间就是要把这种共享服务的理念传承下来,使得服务平台变得更大、更强。

根深才能叶茂。把社会与人永远装在心里,把企业之根永远深深地扎在赖以生存的“土壤”里,晨讯的事业之树必将更加生机勃勃,硕果累累。

(作 者:张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