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情”家园建设 探索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虹桥社区分会

针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提出的虹储居民区党建经验学习推广成效不明显,荣华居民区涉外党建工作经验提炼不多,开发区党建工作内涵深挖还不深的问题,今年,街道党工委深入调研,探索创新,根据虹桥社区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分类指导,提出“三情”家园建设的工作思路,即传统居民区“亲情家园”、国际社区“融情家园”和商务区“暖情家园”,不断扩展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一、着力加强自治,融合群众智慧,推进传统居民区“亲情家园”建设

(一)增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在16个居民区全面建立起“1+2+X”的自治组织构架(其中“1”代表居民区党组织,“2”代表居委会与协同共治联席会,“X”代表居委会根据相关工作需求下设的若干个“专业委员会”以及各类群众团队、社会组织、社区单位等),制定并下发《关于加强居民区自治建设的指导意见》、《虹桥街道关于推进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工作实施方案》,指导各居民区党组织发挥价值引领、组织动员、支持服务,统筹协调、凝聚骨干等方面作用,逐渐使民主自治成为各居民区党组织的工作习惯和运作常态。

(二)发挥虹储示范引领作用。组织其他居民区到虹储来看来交流,学习《虹储居民区党(总)支工作法》(2014年第三版),持续推广虹储自治工作经验。推广“五组”自治小组。在14个传统居民区推广虹储居民区“五组”自治小组经验,各组建文体、宣传等工作指导组,通过专题培训和机关职能科室指导,不断提升指导组骨干力量的能力水平。推进“家门口”实事工程。近年来,在街道的支持下, 推广虹储“党建作引领,居民提需求,政府给支持,环境有提升”的自治模式,从“家门口”工程入手,先后完成了改建和增设停车坪、自行车棚、儿童乐园、休闲亭、垃圾厢房等200余项实事工程项目,今年,街道“家门口工程”共61项,涉及大篷车下社区、便民服务点、小区路灯安装、2014年技防物防建设工程、小区绿化补种等,项目预算经费达444.04万元,截至9月份已完成56项。如:长虹小区利用废弃的“福利工厂”建起了约400平米的活动室,集阅读、健身、娱乐为一体,百姓交口称赞;伊犁小区进行绿化改造、调整健身点布局,并引进“大篷车”项目,环境美化了,便民服务也来到了身边。

(三)建立多方协同的自治机制。在协同共治联席会的定期例会、交流制度基础上,发挥居民区党组织居中协调的作用,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形成政府与物业、业委会多方协同的良性互动模式。落实“小三会”制度,激发居民主人翁意识。在社区民生实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严格落实“小三会”(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制度,事前征询,增加来自居民或社区内其他各类组织的议题比重;召开听证会,在得到50%以上居民同意后立项;表决结果遵循大多数居民的意见;事中协调,针对项目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召集多方共同商议解决对策,做好群众工作,达成思想共识;事后评议,通过居委会评议会对民生实施项目、社区重大工程进行监督,并就政府重大事项的落实情况向居民进行反馈。建立监控探头覆盖“三个一点”长效机制,整合社区各类资源。针对售后公房小区物业相对薄弱、安防设施较为落后的情况,采取“业委会出一点、物业出一点、街道贴一点”的模式,实现自我管理。通过3年来的实施,虹桥辖区共新增探头184路,覆盖了8个居民区的12个小区,有效提高了社区治安防范能力。在多方协同机制下,小区硬、软件管理都呈现出各方参与、共同出力的良好局面。如长顺居民区在原先“脏乱差”的死角建起了绿化长廊,政府出资建成后,全部移交给业委会管理,居民也自发组建了20人的志愿者服务队,共同管理好身边的休闲点。又如在16个居民区推广何家角帮扶委员会,帮助谁,怎么帮,都由居民自己协商决定,在引导居民参与小区帮困过程中培育居民的民主自治意识,最终的结果也更容易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四)培育基层自治骨干。发挥党员志愿者工作室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在居民自治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五年开展“彩虹之源”劳动争议协调志愿者工作室,每月为社区两新企业、白领开展培训和咨询。幼狮高级轿车修理有限公司建立的党员志愿者工作室定期参加社区的大型为民服务活动,并为社区居民提供汽车护理培训等。今年,街道党工委以新顺磨刀队为基础,建立了“顺心家园”党员志愿者工作室,将志愿服务范围扩展到心理咨询、清洁家园、便民公益服务等方面,旨在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发社区居民参与小区建设的热情,在整个社区弘扬正能量。引导文化团队负责人成为自治骨干。积极引导文化团队负责人把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社区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团队学习、评议、实践的重点,参与理论热点讨论,为小区建设出谋划策。在发动社区群众参与亚信峰会保障、创平工作志愿者等工作上发挥出积极作用,让居民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参与自治和社区建设。

二、着力提升服务,融合中外文化,推进国际社区“融情家园”建设

近年来,荣华党总支在继承原有“融”工作法的基础上,丰富“融之情”文化品牌的内涵,进一步探索总结出了“三个融”的党建特色。

(一)观念融合,求同存异。用文化活动增进友谊。面对国际社区价值观年多维、文化习俗多重等特点,党总支不断寻求中外居民“共同点”,坚持数年打造“融”文化品牌。结合农历新年、中秋等中国传统佳节,设计参与性强、交流互动的文化活动,吸引外籍人士参与。选择感恩节、圣诞节等外国重要节日搭建舞台,让外籍人士展示异国文化和习俗。根据外籍人士的需求,在黄金城道休闲广场、万科广场等举办广场文化展示,吸引更多外籍人士融入社区大家庭。同时,根据统战人士较多的特点,举办每年一次的社区“侨文化”节,打造具有虹桥特色的统战文化。用信息化平台增进交流。建立起“1+3+4”的信息化交流平台,1个触媒平台:古北市民中心沙盘展示区可以迅速找到相应信息(家在古北、乐享生活)。3个纸媒平台:长宁时报双语版、虹桥古北新闻晨报、古北市民中心活动宣传折页。4个网络平台:古北市民网、古北生活(新浪微博)、古北市民中心(微信订阅号、二维码)以及短信平台向居民发送便民请示、活动预告等。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发挥党组织在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中的核心作用。

(二)民意融合,党建引领。建立“古北市民议事厅”协商议事平台,在居民区党总支的引领下,以干事站和古北新区建设促进委员会为依托,建立了“古北市民议事厅”协商议事平台,采取自主提事、按需议事、约请参事、民主议事、跟踪监事的规则,形成涉外社区自治新模式。用志愿服务架起桥梁。通过联系、合作、扶持等多种形式,与辖区内各类境内外志愿者组织建立起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在志愿服务中进一步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如“乐贤荟”外籍太太慈善义卖,红十字和扶贫帮困等志愿服务活动,特别通过中外太太“常聚首”,发掘了其中的骨干典型,如“全国最美家庭”获得者——诺扬.罗纳(土耳其)、上海市“海上最美家庭”获得者——汪美华(台湾)、2014年2月“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王熔溶(菲律宾)、上海市“慈善之星”——何志辉(新加坡)等。

(三)资源融合,联建共治。发挥古北市民中心“管理、服务、融合”的作用。不断完善“党建引领、政府主导、公益服务、社会运作、共同管理”的运作模式,通过资源整合,引进19家社会组织为居民提供更专业、更高效的服务,实现了服务在“家门口”的便捷,提升了涉外服务的能级。依托“凝聚力工程”做好党建联建。坚持“五位一体”联席会议制度,与古北集团、东银集团、驻区的一元、学校等社区单位进行资源共享,结对送服务、专场送知识、节庆送温暖,关爱困难弱势群体、孤老、高龄老人等。针对古北新区居民买菜难、看病难等问题,积极整合多方资源为居民办实事、解难题。党的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又积极协调解决古北新区公交线路合理调整的问题,不断在为民服务中激发居民的家园情感。

三、着力资源共享,融合社会力量,推进商务区“暖情家园”建设

利用“凝聚力工程”学会分会平台,探索“党建联建、行政联手、社会联动”的工作机制,通过“四个化”搭起社区单位与社区资源共享的桥梁。

(一)完善工作网络,实现党建工作组织化。在“1+3”党组织体制下,依托凝聚力工程学会分会,形成了“1+6+16+X”的工作格局,“1”为学会分会,我们联手辖区内主要国企、民企、外企和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了党建联席会以及由142家企事业单位组成的“凝聚力工程”学会虹桥分会,“6”为六大责任区网格,党群工作者在整个社区分块开展工作,做到工作全覆盖,无盲区,“16”为下设的16个居民区工作站,工作站在居民区党组织的领导下整合各方资源,协同开展工作,“X”为自发成立的虹开发公会联合会、金融联谊会、人事经理联谊会、物业经理联谊会等一批社会组织,逐渐形成了区域性大党建共建、共享、共发展的良好局面。金融工作室促进“银企合作”,联合民生银行成立了城市小微合作社虹桥分社,初期为园区9家企业提供了900余万元贷款;菜市场联谊会向困难家庭发放“开心菜卡”,将凝聚力延伸到居民最关心、最需要的地方。

(二)聚焦群众需求,实现党建工作项目化。连续七年,每年推出十大“暖情项目”菜单,由社区单位和“两新”组织党组织资源认领。区域内宾馆认领的“暖情婚礼”项目,为虹桥的白领免费举办婚礼已有数年;工人疗养院认领“暖情体检”项目,多年来为社区白领及困难家庭人员提供细致周到的体检服务;东方国际集团认领的“暖情助学”,为社区困难家庭学生送上助学款及学习用品;中汐物流有限公司认领“暖情岗位”项目,为社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岗位。暖情项目实现了区域单位资源与群众的无缝对接,既彰显了企业责任,又满足了社区各类群体的需求。

(三)立足服务企业,实现党建工作实效化。开展“六个便利”服务行动。创建高岛屋“两个便利”服务示范点,设立“白领食堂”;对接交通便利需求,协调虹联公司,延长新虹桥中心花园闭园时间,方便白领下班搭乘地铁。对接健康便利需求,协调天坛普华医院党支部在虹桥开发区建立医疗服务点,开展现场医疗急救知识免费讲座。对接文化便利需求,在东风雪铁龙公司开设沪语学习班等。做实“双联需求通道”。探索出企业诉求——党组织传递——职能部门解决——党组织反馈的党建“双联需求通道”。比如通过人才公寓政策,先后为园区中汐物流、百丽鞋业解决人才引进问题。再如金桥大厦由于设备老化,污水处理站多年无法正常排污,对大楼的招商引资造成了巨大影响。党工委第一时间联系相关职能部门环卫局,多次现场办公,多措并举,使问题得以解决,金桥大厦的入驻率自此有了明显提升。今年通过需求通道机制共解决企业诉求12起。

(四)强化沟通交流,实现党建工作信息化。探索实践“数字党建”,积极运用现代网络传媒联系、沟通、交流便捷的优势,推进党建工作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建立党员电子认证系统,强化党员管理;建立党员移动通讯网络,累计发出两千余条红色短信;建立责任区微信群,网上支部等方式及时与党员沟通,了解党员最新思想动态;特别是针对自己建网站管理成本高,实际效果差强人意、有网没人点、有坛没人上的状况,利用社会资源在新浪网上开设党建博客及新浪微博。每月制定“组织生活提示”,通过手机短信和党建博客的形式发布有关内容,告知党员开展当月组织生活的重点,规范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生活。让党员的教育管理变传统为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