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执政为民,探索创新“五民凝聚”群众工作方法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何针对新时期的新特点和新问题,探索基层执政为民的群众工作方法?长宁区新华街道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创新,提出了以“知民、为民、安民、乐民、亲民”为主要内容的“五民凝聚”群众工作方法,为新时期基层贯彻落实执政为民准则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方法。
一、坚持执政为民理念,夯实“五民凝聚”群众工作法的思想基础
执政理念是执政党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是执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执政为民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把“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也是长宁区新华街道“五民凝聚”群众工作法的思想基础。
作为一个执政党,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是不可动摇的。一个政党,只有顺民意、得民心、为民谋利,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应当牢记: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的六十多年中,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毛泽东同志说过“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邓小平同志指出:“全党要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党要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把执政为民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根基和本质要求”、“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党一贯的政治主张和执政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执政为民理念的指引,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进展。今天,以习近平为首的新的党中央吹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军号角,更是民心所向,人民企盼。但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纵观共产国际历史,有许多执政不为民而“失民心,失天下”的惨痛案例。诸如苏联共产党这个“大舟”的轰然覆灭、罗马尼亚齐奥塞斯库夫妇在街上被反对派捉去审判等,究其原因主要是:执政党动摇了执政为民的理念,被官僚化、特权化、腐败化这三座大山压垮了。前车之鉴,后者之师,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执政为民的重要性和不执政为民的严峻性。
作为一个基层党组织,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同样是不可动摇的。如果一个基层党组织动摇了执政为民的理念,就会使执政党的单元细胞发生溃烂,那就会像烂果子一样被人民群众所丢弃。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在实际工作尤其是基层工作中,存在一些执政不能为民的现象。如:群众观念淡薄,想问题、干事情不把群众放在心里,官僚主义、居高临下,发号施令,态度生硬,方法简单。决策脱离实际,不顾群众意愿,不顾群众利益,乱铺摊子,乱上项目,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作风不扎实,庸懒散问题突出,以权谋私,与民争利,对群众提出的诉求敷衍了事、久拖不决甚至放任不管等。违法违规问题严重,在土地征用、城镇动迁、城市管理等过程中违规操作、粗暴执法等。这些问题严重损害群众利益、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形象。针对上述基层党建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长宁区新华街道在基层党建中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在“凝聚力工程”的实践中,探索创新的“五民凝聚”群众工作法,把执政为民理念作为“五民凝聚”群众工作法的思想基础,从“知民、为民、安民、乐民、亲民”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强化执政为民的思路和举措。
二、落实执政为民行动,推进“五民凝聚”群众工作法的实践探索
执政为民理念是执政为民实践的指南。在新时期基层党建中,新华街道始终以“凝聚力工程”建设为总抓手,以 “五民凝聚”群众工作法为主线,在基层群众工作实践中认真落实执政为民的行动。
(一)“知民”,做到“面对面”地联系群众,提升下基层、知民情的凝聚力。这是“凝聚力工程”建设的永恒课题。与群众不联系,谈不上群众工作;与群众联系不上,做不好群众工作,与群众没感情,就不会做群众工作。联系群众要下实功。强调面对面大走访。制定大走访制度,把困难家庭、孤寡老人、残疾人、特殊人群、侨眷以及辖区内的企业、院校等都纳入大走访范围,开展街道领导定期走访、机关联络员每周走访、党代表和人大代表每月走访、居民区干部每天走访的活动。实行下基层现场办公。把现场办公作为街道党政干部深入基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来抓,完善“会前调研、会中研究、会后解决”的现场办公机制,2012年现场办公为基层解决问题55项。今年3月到17个居民区现场办公,收集和处置问题80项。确保知民情渠道畅通。“畅言路,才能顺民心;知民情,才能聚民意”。发挥社区代表、党员议事会、热线电话、社情民意直报点等民情渠道作用,建立了“民情恳谈会”、“心语茶社”等民情收集平台,面对面地听取群众意见和诉求,做到在第一时间了解知晓民情。
(二)“为民”,做到“实打实”地服务群众,深化“三解”办实事的凝聚力。这是“凝聚力工程”建设的宗旨需要。新时期群众工作方式再怎么变,但“经济上解困、生活上解忧、精神上解闷”的服务群众宗旨不能变。开展困难群体关爱行动。2012年,结合电子走访日志活动,共走访帮困居民近3万人次、794万元,解决物业管理问题77件,发动106家企业参与到“关爱行动”。关爱行动温暖了民心,让困难群体共享改革成果。注重做实事、做好事。围绕群众“需盼求”,坚持“多一份问题,就多一份清醒和自觉;多一份问题,就多一份责任和担当”责任意识,一年来,推进成片和边角料地块的房屋征收工作、综合整治旧小区4处改造更新老旧电梯21台等实事。实事工程改善了民生,用人文关怀凝聚群众。强化跨前联动处置。围绕群众“急难愁”问题,发扬“敢于牵头、敢于协调、敢于做事、敢于负责、敢于担当”的五种精神,2012年整治“三乱”237处,拆除破墙开店20处,处置应急事件379件。
(三)“安民”,做到“稳中稳”地安定群众,增强社区稳、作风正的凝聚力。这是“凝聚力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环境稳定,群众安心;作风清廉,群众放心。营造让群众安心的稳定环境。去年以来,做到安全隐患及时查、“六小场所”定期查、群租问题滚动查、工地矛盾聚焦查,化解了红庄裙房、华禺工地等矛盾,整治了云阳路市容顽症,火灾发生率同比下降了37.5%。改进让群众舒心的务实作风。作风越务实,与群众就越近;作风越漂浮,与群众就越远。为防止和克服群众办事踢皮球的现象,实行“首问”接待制,提供“一门式”服务,让群众办事舒心。按照“减量、限时、提质、增效”的原则改进会风,形成讲真话,讲短话、讲实话的求真务实会风。树立让群众放心的清廉形象。推进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试点,加强199个风险点的防控,加强廉政教育,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制度,对实事项目加强审价验收和审计监督,注重街道清廉形象塑造。
(四)“乐民”,做到“活力活”地快乐群众,提高群众组织化、社会化的凝聚力。这是“凝聚力工程”建设的重要任务。社区活力四射,群众才能快乐生活。让群众在文明创建中快乐起来,确保市容环境测评居全市前列,提升市级文明社区成果,注重提升居民的人文精神,开展志愿服务12项,创建让群众快乐生活的精神家园。让群众在“人文新华”活动中活跃起来,形成“法华牡丹文化节”、“相约新华”、“新春楹联进社区”、“新华之夜”等文化特色,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20多场,参与人数达近2万人次。让群众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参与进来,培育“葫芦缘议家社”自治典型,创建全市第一家物业党建联建工作模式,组建三个党建特色工作室,其中,俞静社群工作室被授予“上海市先进社会组织”荣誉称号。
(五)“亲民”,做到“心连心”地凝聚群众,强化区域化大党建的凝聚力。这是“凝聚力工程”建设的核心主题,努力打造一个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基层党组织。坚持以区域化党建为抓手,以“凝聚力工程”为载体,以共同决策、共同协商、共同管理、共同服务、共同参与、共同监督的“六大机制”为目标,增强社区共治格局的引领力,提升了基层党组织“亲民”的实效性。以“六个便利服务联盟”示范点为载体,建成长宁区首批“六个便利服务联盟”的示范点2个,去年开展10次楼宇组团式现场咨询服务活动,受益白领达2900人次、覆盖企业730家,增强“两新”企业职工的凝聚力。加强分会自身建设,完善分会的工作职责,健全网络、制度和项目运作,推进分会规范化、常态化运作,提升分会服务企业与服务居民的亲和力。
三、深化拓展“五民凝聚”群众工作法的几点思考
针对新时期下基层执政为民和群众工作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不断深化和完善现有载体和制度,进一步拓宽“五民凝聚”群众工作的方法和途径,不断提高执政为民的科学化水平。
(一)进一步夯实思想基础。“五民凝聚”群众工作法的深化拓展,需要进一步夯实执政为民的思想基础。结合今年将要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加强党的性质和宗旨教育,认真查找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落实,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和反腐倡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使“五民凝聚”群众工作法成为体现执政为民理念的思想武器,成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执政方式。
(二)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在执政为民的实践中,“五民凝聚”群众工作法还刚刚起步,特别在工作机制、制度建设上还不完善。下一步,要着重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机制和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如,建立健全面对面大走访制度、现场办公制度、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制度等,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为困难群众提供关爱行动,为民办实事、解决百姓需盼求、急难愁的工作机制。
(三)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面对新时期社区群众工作新情况、新特点,“五民凝聚”群众工作法如何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拓展?下一步,要注重培育、总结和推广群众工作典型经验和方法,如对泰安居民区“三解”工作法新拓展、新华居民区“葫芦缘议家社”自治家园深化、陈家巷居民区群众工作十个工作法等,另外,对走访中的“门难进”新情况、居民自治管理创新、高档商品房小区群众工作、加强对物业管理指导等问题研究和提出具有前瞻性、操作性的办法。
(四)进一步创建工作品牌。“五民凝聚”群众工作法是在基层“凝聚力工程”实践中创建的工作品牌,也是执政为民理念在基层实践的特色。如何将这个品牌和特色做亮、做大?要围绕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执政力做文章,增强社区共治格局的引领力,增强基层党组织“亲民”的实效性。在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上做文章,增强“五民凝聚”群众工作法特色品牌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