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发挥校友会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的作用
——天山中学充分发掘校友教育资源 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调研
历届校友是“资源、文化、力量”,他们分布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丰富的社会经历和深切的人生感悟,是学校关工工作极为宝贵的教育资源;是学校文化的一种体现和传承;更是做好学生德育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学校领导重视并大力支持校友会工作,并通过校友会深入挖掘历届校友的人文教育资源,组建成立校友讲师团,动员组织校友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教育活动,取得很好的成效。
一、天山中学是历届校友留恋怀念的学校。
长宁区天山中学是1954年建国初期,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投资建造的一所完全中学。座落在沪西城郊结合部,工人劳动人民聚居的天山新邨地区,主要招收工农劳动人民子女入学。在当时的条件下,学校的校舍设施都是一流的。学校占地面积45亩,有250米环形跑道、小型足球场、理化生实验室、图书馆、教学设施齐全。校园绿树环抱、芳草如茵。2004年因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学校搬迁至天山路天中路,全新建造的天山中学,占地面积72亩,各种现代化教学设施更加完善,是长宁区实验性、示范性现代化的优质学校。历年来,学校多次被评为区级文明单位,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示范学校、教学和教科研先进单位,上海市花园单位和绿色学校、中学生体育工作先进单位、足球传统学校、艺术特色学校,09年又成为市文明单位。
学校创办人首任校长钟国端办学思想端正,长期来坚持“办学要有思想、育人要有灵魂”、“要成才,先成人”,重视“德育领先”全面贯彻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方针,历任领导积极倡导“为人朴实、为学扎实、为事踏实”的三实作风,树立“崇德立志,务实创新“的校风。
在老校长和历任领导的悉心培育指导下,学校拥有一支“关爱学生,敬业勤奋,严谨科学,教书育人”的教师队伍。他们呕心沥血,精心培养学生,给当时的学生留下不可磨灭难忘的印象。许多教师经常定期进行家庭访问,与学生个别谈心,关心学生思想上、政治上的进步,启发帮助学生入党入团;经常利用课后和休息天,为学生义务复习补课;经常关心经济困难的学生,问寒问暖,帮助解决学生减免学杂费和各种困难。
学校环境优美,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各类科技、文体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尤其是校园大草坪上,由当年三位同学白手起家,亲手制作树起的英雄榜样刘胡兰的塑像,是学校文化的标识,成了历届校友心中永远的丰碑。
当年同学间的友谊是真诚难忘的,尤其是学校组织的农村“三秋”劳动和下工厂的日夜三班制劳动,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更是加深了同学间的相互了解和同窗情谊。
许多老校友离校几十年,现在事业成功了,有的有了博士硕士高学位,担任了高级工程师、学者、教授,有的当上了省市级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也有相当一部分校友已退休,但是他们中许多人始终忘不了中学阶段母校的培养教育,老校长的严于律己、领导有方;教师的循循善诱、关心帮助。是母校为我们打下扎实的基础文化知识,更使我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许多校友说,天山中学是我人生的自豪和骄傲。有的校友赋诗“母校在我心中”,五十多年前这所工人子弟学校,把一大批甚至是赤脚学生,紧紧搂进自己的怀抱,哺育他们茁壮成长。母校使我难忘,因为我们有敬爱的老师,母校让我感到骄傲,因为我们有永远的好学友。
二、天山中学通过校友会深入挖掘历届校友中的人文教育资源,组建校友讲师团,为配合学校做好关工工作,提供资源和力量。
历届校友对母校有着深厚的感情,出于对母校的怀念和同学之间的友谊,在学校领导的大力的支持下,2002年10月12日,在部分校友的积极倡导下,成立了天山中学首届初高中毕业生校友会,在此基础上,经过广泛联络历届校友,积极筹备和民主协商,终于在2004年9月21日,学校五十周年校庆前夕,正式成立了天山中学校友会。校友会成立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广泛动员历届校友回母校参加建校五十周年的大型庆典活动。当天,新老校友欢欣鼓舞来了2000余人,大家在校园内寻访老师、叙谈同学情谊。63届校友原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校友大会上作了“倾心于事业,精业于岗位”的精彩演讲,给全校师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校庆活动,显示校友会在凝聚团结校友方面的工作成果。几年来,校友队伍不断扩大,至今已发展成立9个高中分会(以届别划分),初中7个分会,参加成员达2500余人。
校友会建立健全了领导班子,设立正副会长、正副秘书长、理事、常务理事、原老校长和现任校长,分别担任名誉会长。校友会讨论制订了章程,确定了“服务母校、服务校友”的根本宗旨,各级校友会组织始终把联络新老校友、收集校友资料作为自己的最根本任务。校友会还把访问老校友、老教师作为工作的主要内容,据不完全统计,自校友会成立5年多来,累计访问了200余人次。校友会还认真组织校友联谊会,参观旅游、书画交流、年会等各种活动,促进了校友之间的友谊,更进一步增强了组织的凝聚力。在校友会工作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批骨干队伍,他们都具有自觉自愿地把自己有生之年,奉献母校与校友,把校友会工作当成自己退休后的主要工作。他们经常走街穿巷,访问老师与校友,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乐于奉献。
为了开展落实校友会的各项工作,校友会领导和一批骨干坚持每周一次“办公例会”制度,五年多来从不间断。他们在广泛联络校友、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创刊“校友”简讯54期,目的是更好宣传校友会“服务母校、服务校友”的宗旨,给广大校友提供交流经验、抒发感情的平台,为母校搭建沟通的桥梁,内容主要是历届校友回顾个人成长经历,感恩母校和老师的栽培,回忆同窗情谊,以及母校有关历史事件的一些文章。题材多样、形式不拘。“校友”简讯,受到广大新老校友的一致好评,大家称誉是“我们自己的刊物”。在创办“校友”简讯的基础上,校友会组织力量,精选了其中一些好文章,经过艰辛努力,编辑出版了《岁月如歌》二本文集,计40余万字,学校新老领导为之撰写了“序”和“跋”。全书共有《天山之子》、《红烛之光》、《同窗情深》、《校园留痕》四个版块组成,内容翔实,是用真情实感写成,是感人至深的好书。其中《天山之子》专题,记录了老校友刻苦学习、艰苦创业与骄人业绩,以及他们丰富的人生经历,深切的人生感悟,约有40篇文章。有干一行成一行的陈青洲,通过努力学习拼搏,终于从一名装卸工成长为漕河泾开发区的总裁,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劳动模范;又有李忠利同学中年失明,在爱人的帮助和单位的关心下,用坚强的意志与命运拼搏,终于成了一个诗人和作家;还有出任非洲驻外大使经历的王四法……所有这些人物和事迹都是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极为宝贵的教育资源。
校友会还精心挑选了15名校友,组建成立了校友讲师团。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政治素质高,对学校感情深厚,有丰富的人生经历,且热心为学生服务,有较强的表达能力。他们中有党的十五大代表、上海农科院党委副书记金胜男;有春秋国际旅行社创办人、董事长、总经理、上海市劳动模范王正华;有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热心中美文化交流的俞璟璐校友等,这是校友会为配合学校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
三、天山中学校友会组织历届校友,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教育活动。
1、校友讲师团通过报告会、讲座、座谈等形式,对在校学生进行人生观、理想前途教育。
上海农科院党委副书记金胜男谈《理想与人生》,原《华夏日报》社长、总编辑张宝林作《努力成为一个有担当的知识分子》的讲座、资深远洋轮船长王保根作《我爱蓝色的海洋》报告、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高级编辑吕佩浩和老校友柏万中等,与学生会、团委、文学社的学生,就“读书、升学、人生”的专题座谈交流,以和风细雨般的问答方式,解答当前学生在读书、升学、选择职业、追求价值等人生道路上的一些迷茫与困惑,给青年学生的人生成长道路予以启发引导。花甲之年入党的个体劳动者、共产党员李伟祥,用自己四十年矢志不渝,追随党的亲身经历,给要求进步的同学作了《对党的追求与信念,我无怨无悔》报告。这些讲座、报告以及座谈会上的发言,来之于老校友的亲身经历和深切的人生感悟,同学们听后都感到很亲切,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有着很大的启发帮助。
2、撰写校友人生感言,丰富校园文化。
根据学校领导的要求,为加强学生教育,丰富校园走廊文化,设想将原来走廊的伟人格言,更换为校友的人生感言,以庆贺建校55周年。经校友会的深入发动、许多校友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纷纷投稿,经过挑选最后审定选择了55条校友感言,由学校制作配有校友照片的镜框,分别悬挂在各楼层的走廊上。这些校友感言,都是鼓励同学奋发向上,正确面对人生的成功与挫折,做一个爱祖国、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勤奋、诚信、善良、敬业、朴实无华、有益于社会的人。在校学生看了校友们的感言,都有着许多感触,有的学生说:“今天我为母校骄傲,明天母校因我而骄傲”、有的说校友墙的箴言告诉我们:“目标再远,也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无论将来我们身居何职,只要以一颗真挚之心,做好自己的工作,那就是不平凡中的平凡,这就是一种伟大。”
3、老校友参加《纪念刘胡兰烈士英勇就义60周年》入团仪式。
2007年1月9日是革命烈士刘胡兰英勇就义60周年,学校隆重举行了新团员,在刘胡兰塑像前的入团宣誓仪式。当年白手起家制作刘胡兰塑像的吴树瑚、赵炬烽、姚云涛等17位老校友参加。吴树瑚发言介绍创作起因和艰辛的制作过程以及英雄塑像对天山学子的激励作用,她已成为大家心目中的永远丰碑。校友会名誉会长、老校长讲话,强调“学英雄就是要学会做人,做一个对祖国、对人民勇于奉献的人”。学生们为17位已当奶奶爷爷的老校友,戴上鲜艳的红领巾,校友为新入团的团员佩戴团徽。整个活动既庄重热烈,又富有教育意义。
4、校友艺术队排演节目参加“天山之春”艺术节会演
校友艺术队,根据61届高中校友唐景辉提供的教师关爱学生的感人事例(在1959年的寒冷的冬天,他因家境贫寒,衣服穿得单薄,在操场早操时脸色发白、嘴唇发紫、身体不停地在颤抖,班主任徐汉华见此情景,关心地摸着他冰冷的手,问他是否身体不舒服,然后在下课后徐老师把自己身穿的一件翻领的厚绒球衣,给了同学经再三推辞无法拒绝。唐景辉同学穿上这件绒球衣,一股暖流顿时涌上心头,感到无比温暖,使他终身难忘)创作编写了“一件绒球衣”朗诵词。在“天山之春”文艺会演中,校友艺术队合唱演出的一曲“老师我想你”、以及朗诵“一件绒球衣”,感情真挚,令全场师生心灵震撼、听众热泪盈眶、掌声阵阵,此外校友艺术队还为学生演出舞蹈“家乡美”和女生小组唱等节目。校友成了学校文化的传承者、宣传者、教育者。校友吕佩浩作诗、张宝林书写的“春风无声润桃李、秋霞有意染樟槐”的条幅赠送学校,学校将此条幅挂在学校的大会议室内,学校里有许多校友的书法作品,供全校师生观赏。
四、领导的认识重视和关心支持,是校友会坚持“服务母校、服务校友”,做好关工工作的根本条件。
学校现任领导认识到校友会是“资源、文化、力量”,这是对校友会及其作用的科学总结和高度评价。学校领导为校友会提供办公室、配备电脑、橱柜等办公设施与条件,并给以必要的经费支持,确保了校友会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学校老领导钟国端亲自参加校友会组织开展的各项重要活动,明确提出“服务母校、服务校友”的根本宗旨,指导校友会各项工作的开展,极大地鼓舞了校友会领导和骨干搞好工作的积极性。学校现任领导(校长、书记)亲自参加校友会会议和校友活动,甚至亲自访问校友会骨干家庭,把校友会骨干当成自己的良师益友,形成良好的互动。校友会领导与骨干认为,学校领导对校友会的支持帮助是真心实意、实实在在的,如果没有母校的这些帮助,校友会的工作是很难坚持到现在的。
校友会蕴藏着深厚的人文教育资源。其中有着许多可供青少年教育的宝贵资源,校友们也十分愿意为母校服务,天山中学领导能充分挖掘校友中的教育资源,并把他们组织起来,做好关心下一代的工作,这个经验值得学习推广。如果我区其他有历史的老学校,都能充分发掘和运用校友会的这些资源和力量,那我们的关工工作,就有取之不尽的源泉,就有一支关心下一代的强大的后备力量。
(作 者:顾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