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读《再回兴义忆耀邦》
《再回兴义忆耀邦》是2010年4月15日----胡耀邦同志逝世21周年纪念日温家宝总理发表于《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该文中,温总理深情回顾了当年随胡耀邦同志在贵州黔西南考察调研的点滴往事。朴实无华的文字,既倾诉了温总理对耀邦同志情真意切的怀念,又再现了老一代领导人的民本情怀和务实作风。
2010年4月,正是我结束军旅生涯、等待地方安置的第一个月。赋闲在家的我,被温总理这篇难得以个人名义发表、怀念党的老一辈领导人、各主流媒体竞相转载的文章所吸引,一口气把这3000多字的文章读了个通透,还剪下收在剪贴本上。“耀邦同志尽管已年过七旬,但每天都争分夺秒地工作。他边走边调研,甚至把吃饭的时间都用上。”“沿途不断与各族群众交流,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当年他的谆谆教诲我铭记在心,他的言传身教使我不敢稍有懈怠。他的行事风格对我后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带来很大的影响。”在温总理的文章里,胡耀邦同志深刻体察群众疾苦的民生情怀跃然纸上,一个亲民伟岸的领导人形象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我的思维不禁被这朴素平实却自然流畅的文字所牵引,情绪被党的高级领导人对百姓的真情所感染,内心为温总理对胡耀邦同志的深情所打动。看着看着,我禁不住回想起自己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农村青年到一名正团职军官的成长过程。入伍时邻里乡亲含泪相送反复叮咛的真情,在新兵连时军装上汗水凝结成盐花的苦涩,从基层选入政治机关工作时的忐忑,挑灯夜战熬夜加班加点时的疲倦,受命任团大队党委书记时的压力,凝聚带领官兵取得全面建设先进时的喜悦,做出转业决定时内心的纠结和不舍,还有告别军营官兵职工相送时的泪水……事实上,自己的每个成长进步都离不开组织的培养和别人的帮助。内心的感恩之情也愈加浓厚。
2010年11月,经组织和领导推荐、个人和地方双向选择,我有幸被市商务委接收,那颗飘忽的心又有了依靠。即将走向一个全新的工作岗位,能不能适应、胜任?怎样才能适应、胜任?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适应、什么样的状态去胜任?怎样把感恩之心化为报恩之行?这些问题,成为那段时间我思考的重点。一天夜晚,在往剪贴本里粘贴资料时,我不经意间翻到了温总理的《再回兴义忆耀邦》,禁不住又读了起来。“经过几天马不停蹄地奔波调研,耀邦同志显得有些疲惫。我劝他晚上好好休息一下,但他仍坚持当晚和黔西南州各族干部群众代表见面。”“晚饭前,耀邦同志把我叫去:‘家宝,给你一个任务,等一会带上几个同志到城外的村子里走走,做些调查研究。记住,不要和地方打招呼。’”“当晚,耀邦同志在武警水电建设部队招待所一间简陋的平房中住下。不久,他开始发烧,体温升到38.7度。事实上,从午后开始,耀邦同志就感到身体不适。不过,他依旧情绪饱满地参加各项活动。”这些朴素的描述,化为一个个鲜活的画面和片段,在我眼前闪回。温总理带中央办公厅的同志摸黑到郊外夜访农户的情景,也显得格外生动。这些,不正是党和人民心连心的真实写照吗?党和国家高级领导人的高风亮节、昂扬状态和务实作风,不正为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特别是我们这些政府公务人员确立了榜样和标杆吗?正所谓:“心系百姓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联想到胡总书记“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能把我们放在心上。”等对全党的谆谆告诫,我的心豁然开朗。如何适应地方工作等问题也有了答案。
2011年2月,我正式到市商务委钻石办工作。同事向我推荐了胡耀邦长子胡德平所著《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一书。巧的是,《再回兴义忆耀邦》作为代序文,被收录其中。在了解胡耀邦同志六十年革命生涯点点滴滴的同时,又一次拜读了温总理的文章。“领导干部一定要亲自下基层调查研究,体察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掌握第一手材料。对担负领导工作的人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实际。多年来,耀邦同志这几句语重心长的话经常在我耳旁回响。”“耀邦同志去世后,我每个春节都到他家中看望,总是深情地望着他家客厅悬挂的耀邦同志画像。他远望的目光,坚毅的神情总是给我力量,给我激励,使我更加勤奋工作,为人民服务。”重读该文,让我更加清楚自己的责任,更加清楚应该怎样规范自己的行为。尽管转业到市商务委工作不足百天,但我深知作为上海市政府重要组成部门之一,市商务委的职能非常重要,可以说是项项牵动国家战略全局,事事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处处涉及普通百姓利益。在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实现“四个率先”中地位特殊、责任重大。我只是一名普通公务员、党员干部。但胡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群众看我们党,不仅要看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而且要看他们身边的党员干部是否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是否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位卑未敢忘国忧。”从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样的深度去理解,从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这样的高度来看待,任何一名党员和政府机关工作人员都不再普通。
一读品情动情,再读励志励心,三读思责思为。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早已开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节点。“我是党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我想,每一个党员不管身居何职,都应该争做勇于担当、渴求承载、能够支撑的那块砖。时刻牢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维护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努力做到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尽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到极致就是不平凡。这是我,一个普通共产党员,也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最好纪念和回报。近闻,由北京文学月刊主办的“2010年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温总理的这篇文章位居散文类榜首。这应该是实至名归。
(作 者:张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