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力工程”引领下的基层党建“1+N”工作模式

区委党校

当前,随着区域性大党建格局的不断推进,基层党建已经并正在从单位党建向社会党建拓展,从区属党建向区域党建拓展,从体制内党建向体制外党建拓展,适应这种开放性、社会化的基层党建的形势和要求,长宁区以“凝聚力工程”为引领,以创新的理念、方法和机制,进一步整合体制内体制外资源,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大党建格局下“1+N”的基层党建工作模式,开创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一、“1+N”的基层党建工作模式的内容

(一) “1”,即“一个总抓手”:“凝聚力工程”

长宁区自1993年以来将“凝聚力工程”作为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一个总的抓手,紧紧围绕实践党的战略目标和工作目标不断推进、不断深化,从华阳起步,逐步推向全区,走向全市,成为上海基层党建工作最早、最长的一个典型,成为长宁党建创新的品牌工程。“凝聚力工程”18年的发展,实现了由凝聚党员、凝聚群众进一步向凝聚社会拓展,通过民生服务、政治民主、社会团结以及政党凝聚,初步建立了党凝聚社会各方力量的社会工作体系,建立了一个开放式、柔性化、社会化的基层组织体系,搭建了一批面向区域的“多边、多元、多层次”载体平台,初步形成了社区党建向楼宇、园区进一步延伸的工作机制,为基层党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平台。

(二)“N”,代表随需求而应蕴而生的若干党建工作特色

1、“枢纽中介型”。为完善区域化党建体制和格局的新探索,加强区委与区域经济和社会组织沟通协商、联动合作,长宁区成立了“凝聚力工程学会”这一战略平台。学会成立以来,充分发挥独特的优势,以党建带动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成为区域内各类党建经验的交流点,社情民意的汇集点,整合党政组织资源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共振点,成为企业、区域、社区、机关之间文化交流和展示的纽带,起到了服务的桥梁、信息的平台、党建的载体的“枢纽”作用。“学会”积极探索、创新网络化、项目化、品牌化工作方式,进一步创造更多像“六个便利服务联盟”和社区“两个中心”联动等党建服务品牌,把一些好做法用一根红线串珍珠一样串起来,形成品牌效应。

2、“服务导入型”。在长宁区的社区、企业和产业园区,党组织以服务优先的原则,把服务企业、服务党员、服务群众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通过服务网络的铺设、服务载体的搭建、服务机制的运行,形成“服务导入型”的基层党建工作模式。在虹桥、中山公园地区和临空经济园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区社会工作党委的指导下,从解决当前企业和白领普遍感到比较突出的“维权难、吃饭难、保健难、交流难、培训难、融资难”等做起,由区六大不同部门牵头,成立“六个便利服务联盟”,突出区域性、社会性、公益性、群众性的服务宗旨,服务于长宁发展的大局。

3、“联动互补型”。党组织为了把党建工作搞得丰富多彩,依托社区搭建平台,利用社会资源如联手工会、团组织共同开展党建活动。通过资源的整合和平台的搭建,形成党工团参与、各方协同的“联动互补型”基层党建工作模式。如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建工作在贯彻“全覆盖、凝聚力、组织化”的指导思想前提下,以“引领”、“和谐”、“发展”为目标,从楼宇党建起步,连点成片,由片及面,探索形成“双结合大联动”的党建新模式,即楼宇党建与园区党建相结合,园区党建与社区党建相结合,两新组织与工青妇群团工作联动,取得了功能区域党建的新成果。

4、“文化嵌入型”。党组织用创意搭建文化建设平台,将党建和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和产业园区企业文化揉合在一起,形成“文化嵌入型”的基层党建工作模式。新华社区围绕“文化新华”功能定位,将文化元素渗透到各项工作之中,提升环境文化品位。成立“文化新华”建设研究会、“新华千米文化长廊”、“广场文化展演平台”等,营造出人文新华”的“社区文化氛围;周桥社区通过打造“会所文化”新载体,让居民走出家门,共享社区的各种资源,利用小区会所举办美食节、插花比赛、纳凉晚会等活动,让原来“门对门不相闻”的小区居民走到一起来。

二、“1+N”基层党建工作模式的成效

(一)培育了“凝聚力工程”党建文化的精神理念

“凝聚力工程”通过18年的实践,作为党建和社会建设的品牌叠加,从其内涵、外延的拓展和更深刻的社会影响来看,已经实现了由“存在物”向“存在”层面的跨越,就其当下的社会认知而言,人们已经从更深的“精神文化”层面来看待“凝聚力工程”。“1+N”的基层党建工作模式,一方面以“凝聚力工程”引领社会建设,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有效地传达给社区居民群众,形成党建文化社会化,并转化为社会的政治认同;另一方面又将基层社区、园区中的若干党建做法和经验提升为文化,使主流党建文化和亚文化互动、融合、包容,形成社会文化党内化,从而营造出浓厚的“凝聚力工程”党建文化氛围。

(二)丰富了区域化大党建格局的连接网格

构建区域性大党建新格局,需要整合体制内体制外组织资源,形成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1+N”的基层党建工作模式,进一步整合了体内体外资源,找到了党建工作着力点,服务群众,凝聚社会,在加强区域性大党建工作平台上推进了党建工作,开创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三)激活了基层党的建设有效性的载体形象

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情况下,党如何在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对党引领社会发展能力的重大考验。“1+N”的基层党建工作模式的构成和运行,总体反映了基层党建理念、载体和服务科学发展新路等,让基层党建工作真正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工程,群众满意工程和执政强基工程,更形象地激活基层党建有效性的各种载体元素,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

三、“1+N”的基层党建工作模式的启示

(一)价值导向:基层党建工作要坚持明确的指导思想。以实现“全覆盖、凝聚力、组织化”为目标,围绕基层党建的“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作用发挥,“1+N”的基层党建工作模式,创新党在基层社会的领导方式、组织方式和工作方式,探索党领导“体内”、“体外”的组织构架和工作领域,实现了基层党建的组织覆盖、工作覆盖、制度覆盖。

(二)开放运作:基层党建工作要形成联动的运行态势。“1+N”的基层党建工作模式,以“凝聚力工程”为总抓手,条块结合、拓展联动,拓宽党建工作覆盖面,搭建多元的资源支撑体系共享的平台,在党建工作空间拓展、功能发挥上,坚持楼宇党建与园区党建并举,园区党建与社区党建结合,社区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补、互动,形成了区域化、社会化、开放性的运作机制。

(三)制度保障:基层党建工作要依托系列的制度支撑。长宁区“1+N”的基层党建工作模式有效运行,来自强有力的资源、人才、队伍的制度保障。如党在社区的基层执政团队,夯实了党联系群众的前沿阵地;党组织与社会组织的双向人才培养机制,有利于把社会组织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组织中来,也利于鼓励党员成为新时期的“社群领袖”;社区党员代表大会制度、党建工作会议制度,探索了社区共同治理的有利支点;在职党员社区报到制度、党员责任区制度、党员志愿者服务制度和双结对”制度,疏通了党员奉献、服务的社区的多种路径,进一步使党员与群众面对面、群众与党员心贴心。

(作 者:许涞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