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部分群众生活发生困难,迫切需要党组织去关心。华阳路街道党员、干部以为民解难、为党分忧的强烈政治责任感,开展“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大规模走访活动,建立起关心群众的一系列工作机制,创造了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为主要内容的“凝聚力工程”,初步回答了基层党组织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得到中共中央组织部和中共上海市委的充分肯定。以“华阳经验”为代表,在全市国企、高校、农村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 |
1994年4月 1994年4月,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调研组对华阳路街道开展“凝聚力工程”的做法和经验进行系统总结,《解放日报》等媒体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报道,得到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及社会的广泛认同。随后,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下发通知,要求全市基层党组织认真学习和推广“华阳经验”,进一步搞好“凝聚力工程”试点工作。全市涌现出正广和汽水厂、华东政法学院国际法系、松江春申村等一批先进典型。 |
![]() |
![]() |
2009年12月 2009年12月,上海市长宁区“凝聚力工程”学会成立。学会以“信息的平台、服务的桥梁、党建的载体”为功能定位,发动会员单位积极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建设,逐步成为以党组织为核心、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融合互动,资源整合的区域化党建工作平台。从“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拓展深化为“了解企业、关心企业、服务企业、凝聚企业”,将服务群众与服务区域企事业单位相结合。会员单位之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服务互动、经验共鉴、优势互补。学会为推进具有时代特征、上海特点、长宁特色的区域化党建,促进长宁区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得到了有关方面的肯定和会员单位的好评。 |